人物简介:
刘世普,男,1941年10月出生,红岛经济区河套街道尚家沟社区居民,民间泥塑艺术家,熟知他的人都亲切的叫他“泥人刘”。
事迹概述:
刘世普自幼关注传统文化,通过刻苦自学和外出考察学习,成为了有名的泥塑艺术家,其作品被专家称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为推广传承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刘世普建网站、参加展演、办培训班……不辞辛劳,不计报酬,只为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他还是一位热心人,发挥自己的专长,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化解邻里纠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
事迹正文:
自幼关注传统文化成就“泥人刘”
上世纪初,刘世普的祖母巧手制作泥娃娃、泥缸、泥罐和泥花瓶,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深受邻里百家欢迎。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其母亲刘胡氏的剪纸、布艺和泥塑被乡亲们称为“三绝”。刘世普受到母亲的启蒙,自幼关注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刻苦自学,在六十年代初其绘画、刻画、玻璃画及水粉画就已浅显功底。1980年,刘世普被镇造船厂聘为美术设计师,设计各种木制工艺品,任职期间曾先后到北京、天津、沈阳等地考察学习。其后又到江苏、无锡惠山泥人厂学习泥塑艺术,并对泥塑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此一发不可收。一块普普通通的泥巴,经他的手揉捏、勾画之后,就俨然有了生命、有了灵魂,成为一件巧夺天工的艺术收藏品。
刘世普的作品涉猎广泛,无论山水名胜、人物花鸟,还是瑞兽仙佛,无不涉及,而尤以表现人物见长。他创作的《道教神仙六十甲子》、《贵妃醉酒》、《毛泽东》、《麻姑献寿》等作品,其人塑形象栩栩如生,流畅分明的线条、生动饱满的造型、鲜活丰富的表情,表现出匠心独具、技巧纯熟的大家风范,也有的作品造型简洁、洒脱大方,有大刀阔斧一气呵成之感,如《钟馗》、《侃》等,无不让人感受到传统民间艺术的美,其作品被专家称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 在当地,群众都亲切的称其为“泥人刘”。
近年来,刘世普不断丰富创作题材,他创作的《孔繁森》、《福娃》、《迎奥运》等作品体现了不同时代的主题,受到行家的好评,许多作品被日本、韩国、泰国等多个国家的专业人士收藏。他创作的道家人物塑像遍及广东、福建、云南、山西、四川、河北等地及泰山、崂山、南京道教天后宫、威海仙姑顶等景区点。
传承推广传统技艺不遗余力
刘世普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他认为凡是流传下来的技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他深知传统技艺靠的就是执著和坚守,他数十年如一日地选择坚持,因为他看到了传统技艺的顽强的生命力和即将散发的光芒。他在提高自己泥塑技艺的同时,也不放弃任何可以展示泥塑艺术的机会和平台。1997年,他曾应邀参加韩国仁川市市民节,现场表演其泥塑艺术,使韩国人为之倾倒。他多次应邀参加各种民间艺术节、市民节、民俗美食节等的艺术展演活动,为广大市民带区传统文化艺术盛宴。他还建立了自己的泥塑网站,介绍泥塑的工艺和技法,促进同行业之间的交流,面向国内外宣传这一古老的技艺。他几乎每年都接受电视、报纸以及新媒体的采访,总是激情满怀地介绍和展示泥塑技艺,期望更大范围的促进技艺传承。
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年来,喜欢这一技艺的人越来越多,收藏泥塑作品的人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很多外国友人对此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刘世普时常收到来自大洋彼岸邮件和订单,有的是探讨学习交流与合作的,有的是直接网上订购泥塑作品。为了让泥塑技艺更好的传承下去,刘世普不仅把技艺传授给儿子、孙子和众多徒弟,从2000年开始,他还定期应邀到各类中学、小学举办泥塑培训班,并专门在青岛出口加工区实验小学内建立了一个泥塑培训教室,系统性地开展泥塑教学,对中小学生的艺术启蒙和传统技艺的认知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但凡愿意找他拜师学艺的,无论来自哪里,有无基础,只要有一份热忱的心,他都一概热情接待,悉心传授,毫无保留。他时常说,关注传统文化的年轻人还是太少,再多些就好了。近年来,每逢省里、市里、区里举办各类市民节、文化节等,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在公园、广场或小区,无论是夏日炎炎,还是寒风阵阵,也无论观众和游客是多是少,他都会带上徒弟和作品踊跃参加,各种开心驿站、各种技艺交流和艺术讲堂总会有他的身影,有时免不了要起早贪黑,有时甚至因条件限制要饿肚子,对此他却从未计较,总是全身心地投入,耐心地宣传和讲解,不求有多少经济回报,但求能引起更多人对传统技艺的关注。
热心公益事业传播正能量
刘世普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他不仅拥有精湛的泥塑和绘画技艺,在音乐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精通乐理知识,擅长二胡、笛子等传统乐器,熟悉传统曲目和传统戏剧的编排。他利用自己艺术方面的特长,甘愿做一名社区文化义工,十几年如一日,默默奉献不求回报。每年夏天,尚家沟社区举办的纳凉晚会上总能看到他的身影,时而指挥大合唱,时而台上高歌一曲,时而粉墨登场扮演各种角色。街道组织的各类文化活动,如各类歌咏比赛、太极拳大赛、秧歌和现代剧比赛等,他都会带领社区居民踊跃参加。从2005年开始,他利用自己并不宽敞的泥塑工作室开避了一个音乐角,自费购买了二胡、笛子、筲、葫芦丝等一批民间乐器,闲暇之余,他就教周围的居民乐理知识,编排一些传统曲艺。每到节假日,他的工作室都是人满为患,在他的领带下,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尤其是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从此不在单调。
刘世普也是社区公认的热心人,东邻西舍的红白喜事,总会找到他,而他也总是热心地去帮忙,时不时地利用下自己的特长,今天给李家画幅画,明天给张家写幅对联,后天教徐家的孩子拉二胡。乡里乡亲之间产生了矛盾和纠纷,他就以村民小组长的身份,把各方当事人叫到一起,找出问题的根源,把矛盾和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避免了一起又一起矛盾冲突。久而久之,他成了化解邻里纠纷的和事佬,他时常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祖宗教给我们的办事原则不能丢”,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周围传播着正能量。
获得的荣誉:刘世普荣获“山东省优秀文化人才”称号,刘世普泥塑被评为山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