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连龙 青岛海丽雅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
时间 : 2017-12-19   来源 : 青岛文明网

  人物简介

  徐连龙,男,1984年出生,山东日照人,中共党员,青岛海丽雅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

  事迹概述

  可与中国探月工程相媲美的“蛟龙号”深潜工程接连取得突破性进展,青岛市作为深潜工程的基地发挥着不可磨灭的重大作用。或许还有许多人不知道,在“蛟龙号”深潜不断创造世界纪录的过程中,有一名青岛的工程师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他所研制的缆绳犹如一条长缨,牢牢地缚住“蛟龙号”,圆满顺利地完成了一次次深潜任务,他就是被誉为“中国纺织大工匠”的青岛海丽雅集团技术中心副主任的徐连龙。先后荣获“中国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大国工匠”、“中国纺织大工匠”、“青岛工匠”、“青岛市科学技术奖”、“青岛市市北区科学技术奖”等称号。申请专利47项,其中发明专利15项。参与制订国家标准5项,省级标准2项,发表论文3篇。

  事迹正文

  今年5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世界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进行多次下潜,此处深约11000米,“蛟龙号”在科学探测过程中,布放回收、声信标定位、安全逃逸等环节都用到了由徐连龙主导研发的海洋特种绳缆。这款从外观上看可以直立起来的绳缆,正在申请中的发明专利已达3项。

  中国科学院“探索一号”科考船在世界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布放国产地震仪工作深度首次突破7000米,最大工作深度达7731米,配套国产地震仪用到的特种绳缆正是由徐连龙主导研发的。这款绳缆外观看上去与普通绳缆没有太多差别,破断力却比钢缆强数倍,拥有2项发明专利。

  入行9年间,年仅33岁徐连龙已从初出茅庐的学徒工成长为了技术研发的骨干精英,期间研发了上百种新型绳缆,填补国内制绳领域多项空白,并参与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潜标绳缆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海洋专项仪器设备项目》的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中。另外,他的团队研发的海洋特种绳缆还被认定为青岛市“专、精、特、新”产品,并列于国家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荣获中国海洋工程科学技术二等奖。连续多年荣获集团“年度技术领军人物”称号,取得7个发明专利,8个实用新型专利。

  弃“公”从“工”痴迷制绳 执着工艺欲填“鸿沟”

  2008年,毕业于青岛大学纺织工程学院的徐连龙跟着浩浩荡荡的“考公大军”一起拼搏奋战,过五关斩六将,最终从700:1的激烈淘汰中脱颖而出,获得了青岛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公务员职位。但在踏上公务员这条康庄大道的时候,徐连龙却犹豫了,他无法忘记毕业之前在海丽雅集团实习的经历,高速运转的车间、性能迥异的绳缆、充满未知的实验室……一切都在“诱惑”着徐连龙做出新的抉择。

  徐连龙内心深处响起这样的声音:“即将从事的工作与我大学四年所学的纺织专业不符,也并不是我的兴趣之所在,我还是想到车间里去制作具有实用性的绳缆。”于是,他听从了内心的声音,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公务员的工作,投身海丽雅集团就职。

  扎根前线的工作,成为了徐连龙将大学所学绳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实验基地,让他迅速成长起来。随着对绳缆接触的日渐加深,徐连龙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不同于普通的纺织用品,特种绳缆技术在我国没有专门的研究学科,缺少理论积淀和实践经验,与先进国建之间存在着看似难以逾越的技术鸿沟。

  “当时,我们连常人眼中的普通粗布绳都要长期依赖进口,更别提特种绳缆了。进口的特种绳缆生产时间长、运输周期长,而且常应用到军事、科研领域,如果受制于人,将阻碍我们在相关领域的探索脚步。”这似乎成了他扎在喉咙的一根刺,一定要将它拔掉才能浑身舒畅。为了研发出符合生产标准的绳缆,徐连龙开始了夜以继日的研究与实验,他想尽微薄之力补上这个短板。

  废寝忘食钻研实验 千锤百炼终获硕果

  2009年,在车间锻炼了一年多的徐连龙升入到研发部门,他接到一项意义重大的任务,需要在有限时间内研发出一款用于科考船只的绳缆——“物探缆”。

  这种绳缆用于勘测海洋天然气等资源,一条船上需要拖着6到12条物探缆,每条缆绳至少长6公里。由于操作时会在海面上形成扇形操作面,海洋物探绳缆在深海应用过程中需要悬挂众多勘探设备,为了保证勘探设备上的信号线在复杂深海环境中不断裂,绳缆的延伸性必须达到钢缆的级别。

  徐连龙介绍:“物探所需的绳缆必须具备延伸率低的特点,外观拿着可以立起来,拉力有2到3吨的拉力,6公里的长度上有一些波浪进行冲击,甚至有小渔船误入勘探环境,对它进行拖拽,所以物探揽必须在海底稳得住,可由于探测时间长,海水腐蚀性强,用金属材料会加大负重,而且三五个月就会被腐蚀。”

  面对成千上万种原材料,如何选择从中选择最适合制作物探揽的“合格兵”?徐连龙只能从全世界寻找到的原材料里筛选200多种,依次进行拉断力实验,测试这种原材料拉断力是否合格,要求纱线延伸率最低的材料。这两关过关后,还需要对纱线进行耐日晒、耐气候测试,因为海水盐度高,需要进行耐酸、耐碱腐蚀测试,19个指标全部通关基本要耗时一周左右。

  每次试验需要测控的温度、湿度、拉力都是变量,微小的的改变都会影响测试结果。为了全程掌控,整整三个月内,徐连龙干脆住进了实验室,到了饭点也顾不上吃饭,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做实验的时候,青岛正是酷暑天,加上饮食不规律,三个月里,徐连龙中暑了两次,犯了一次肠胃炎,送到急诊的时候甚至还惦记着要监测实验室的数据。徐连龙拧紧了全身的“发条”,上午挂完吊瓶,下午又直奔实验室,有时候做实验到半夜累了就抱着绳子休息会,醒来接着干。

  “研究过程虽然枯燥,但只要一想到这种类型的绳子国内目前还尚未有一家厂家研制成功,我心里就憋了一股劲儿,心想非得研究出来不可,想让世界知道中国的绳缆并不差!”徐连龙坚定地说。

  当每一滴汗水都折射太阳的光芒,每一份付出都照亮梦想的天空,徐连龙在为“中国智造”躬亲力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一检测排查,徐连龙最终找到了合适的实验材料。但这只是第一步,之后至少还要经过7道工序,才能制成绳缆。接着,徐连龙又从编织工艺和处理工艺等方面进行深度研发。经过内芯加捻、编织内芯、编织护套,及进行热牵引和冷牵引等处理后,一条合格的绳缆才算制作完成。在一道道繁琐工艺的背后,仍有无数项需要攻克的技术指标。

  徐连龙说:“每一股绳芯要捻多少圈、捻的力度要什么级别、编织绳芯的密度、直径得达到多少……每一道工序都得重复进行上百次的试验。”经过一年多的日夜攻坚,徐连龙及其带领的团队终于成功研发出延伸性可媲美钢缆的物探绳,他研发生产的物探缆强度是相同直径钢缆的2倍,重量却只有钢缆的五分之一,同时打破了只能国外进口的困局。

  如今,徐连龙研发的缆绳不仅用于海洋科考、还用在了工艺安全、科考救生等多个领域,还将拓展到“深空”领域,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陈 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