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菽娟 城阳区棘洪滩街道办事处驻派出所调解室主任
时间 : 2017-12-19   来源 : 青岛文明网

  人物简介

  张菽娟,女,汉族,中共党员,本科学历,1965年6月出生,青岛城阳人,棘洪滩街道办事处已退居二线的正科级干部,2016年6月任棘洪滩街道办事处驻派出所调解室主任。

  事迹概述

  张菽娟虽然已经退居二线,但她不忘初心,敢于担当,不图清闲,继续工作,在人民调解员岗位上尽心尽力,短短十多个月的时间内,成功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案件460余件,调处成功率高达99.6%。2016年被授予“城阳区十佳调解员”荣誉称号,被评为山东省优秀人民调解员。张菽娟同志始终坚持以不厌烦、不懈怠的敬业奉献精神和较高的调解技巧、调解水平,责无旁贷地做好人民司法调解工作,一次次奔波于纠纷当事人之间,小到两口子吵架、婆媳闹矛盾,大到打架伤人、意外死亡等事件,只要群众有需要,就少不了她忙碌的身影,被当地群众公认为“热心肠”。2016年9月的一天,下着小雨,派出所民警疾步走进调解室:“张主任,您快跟我去看看吧,有个人点名让您出面调解。”张菽娟赶紧跟着民警一起赶到现场,只见20多米高的塔吊上面站了一小伙,看见张菽娟来了,喊道:“是张主任吗?我在电视上看到过您,您是调解高手,我就信您。”张菽娟抬头看看塔吊上的人,初秋的小雨中,天气有些冷,塔吊非常湿滑,他站在离地20多米的地方,非常危险。张菽娟赶紧说:“小伙子,你快下来,有什么事跟我讲,我帮你解决……”在民警的帮助下,小伙子从塔吊上安全下来了。张菽娟一边让民警找来衣服给小伙换上,一边安慰小伙。原来,小伙姓王,山东枣庄人,他带着十几个民工在棘洪滩一建筑设备租赁公司打工,眼看要到中秋节了,王某等人要回老家过节,去跟公司老板结算工资时,老板认为王某他们没有干满两个月,不能一次性结清。王某一时着急,爬上了公司院内的一个塔吊。张菽娟听后,立刻找来公司老板,协商调解事宜。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公司老板现场结清了王某等人的工资。王某见张菽娟冒雨现场调解,冻得直打喷嚏,硬是跑到药店买了两盒999感冒冲剂塞给她,张菽娟开始说什么都不要,王某急得都要跪下了,她破例收下了这两盒药。张菽娟手里捧着药,心里热乎乎的,这是群众真挚的情和义,是群众对她的信任和托付,为了这份信任,自己冻感冒了又能怎样?感冒是暂时的,而老百姓的信任却是永远的。

  事迹正文

  家人眼中的“工作狂”二十多年来,专啃“硬骨头”

  52岁,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个该开始“享清福”的年纪了,可张菽娟却在2016年6月份开始投入到了人民调解这样一份复杂、繁琐、极其不易的工作当中来。问到其中的原因,张菽娟笑了笑,“我从2011年开始就退二线了,想着该好好休息一下,可上级领导们非常重视‘警调联动’这项工作,从2015年开始正式找我谈了两次。人家诸葛亮才‘三顾茅庐’,我是个平凡人,总不能也让上级领导找我第三次吧?于是就回来了。”

  为何如此青睐张菽娟?“能做好这份工作,我想来想去也只有张主任。我们俩1995年就认识了,她特别热心肠,爱帮助别人,是那种‘别人的事比自己的事还重要’的程度。记得有一年的冬天特别冷,我们几个住宿舍的被冻得够呛,张主任知道后从自己家里拿来电褥子给我们用。这么多年来我看着张主任处事越发周全,而且她的工作经历也很丰富,可以说是个‘全才’,调解是一项人与人交流的工作,个人的性格和阅历很重要。”时任棘洪滩司法所所长的王兆克告诉半岛记者。

  任何一份工作的选择,总离不开外力的推动,但能长期坚持并且工作成绩突出,那就一定离不开本人对于工作的热爱和责任感。“家里人一直说我是个‘工作狂’,也确实如此。记得1992年刚去街道计生办的时候,我们街道计生工作连续两年‘一票否决’,为此我和部门的人天天加班到半夜,结果在半年里我们就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荣获‘全区一等奖’。那会儿家离单位远,晚上我就住在村里的妇女主任或同事家里,孩子当时也才两岁,只有托付给老妈照料,有时候晚上在家哭着找我,自己心里真的很不是滋味。”回忆起当年的“工作狂”经历,张菽娟的言语中有拼搏后的自豪,亦有对家人的愧疚。

  “从1992年到街道计生办,到1996年开始接触信访工作,以及之后任职于劳动保障部门,我接手具体工作基本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张菽娟开玩笑地说道。当半岛记者问起从事调解工作之初有没有让自己感到“难以下手”时,“说真的,比我想象中好,因为之前遇到的这种‘疑难杂症’太多了,来这(驻派出所调解室)之前我也做好了继续‘啃硬骨头’的准备,不过一开始还是多少有些不适应,多亏了部门两位同事的帮助,跟着他们我也学到了很多。”张菽娟的谈话中处处流露着真心实意。

  矛盾纠纷的“死磕者”1次不成就9次,一时不成就数月

  在一起因房产问题引发的家庭纠纷案件的现场,张菽娟先照顾各方当事人的情绪,在当事人放下顾虑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难题后,便开始苦口婆心地向当事人讲道理。记者观察到,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聊天”过程,其中包含着许多技巧,比如不仅要向当事人“说好话”,也要指出他们的错误,得让各方当事人意识到纠纷的起因是双方、甚至是多方的。

  在把其中的利害关系分析清楚后,张菽娟给当事人提供了几套解决方案供其选择。最后,她从法律角度说明如果矛盾继续下去将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打官司所耗费的时间、精力和金钱,都不如让一家人间的矛盾争吵“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结果好。在“情、理、法”三管齐下之后,当事人的态度也有了转变,表示回家再考虑一下。即使没有最终调解成功,但看到了希望,张菽娟愿意和同事们再来一次……用张菽娟的话说:好事多磨。

  “我们参与调解的矛盾纠纷什么样的都有,今天的这起纠纷已经是第二次调解了。记得有一起婚姻纠纷,我们调解了9次才成功;还有一起土地纠纷,双方是十几年打了七八次仗的‘老仇家’,我们也给调解好了;还有一起,当时电视台的调解节目给调解了两次都失败了,我们用了6个月,最终双方的矛盾得以化解。”张菽娟说道。来找我们的都是“疑难杂症”,当事人出尔反尔的反复情况经常出现,而且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时候再加上外界因素的干扰,调解起来难度很大,需要我们既有爱心,站在当事人角度看问题、考虑问题;又要有耐心,不能因当事人“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而让自己乱了阵脚;还得软话硬话都要说到,有的时候不下“猛药”,不足以让双方学会换位思考。最关键的,是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调解中虽然也有固定的方法步骤,但具体到细节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件事也都不一样,需要细心去倾听观察,同时还得不断学习新知识。对于调解心得,张菽娟信手拈来,侃侃而谈。

  被人骂哭过的“热心肠”

  白天当面调解,晚上电话劝说,误解总能化解

  在平时工作中,一天调解三四起纠纷的情况时有发生,趁热打铁、加班加点的情况更是司空见惯。“张菽娟特别负责,白天调解,晚上回家后还会给当事人打电话进行劝说,一打就是一个多小时,每起纠纷她都不放弃,总想着一定要给人家解决。没有案件调解的时候,她就主动带着我们去其他部门转转,向同事们了解有没有哪些纠纷自己能帮上忙,自己找活干。正如她的微信和QQ昵称,张菽娟就是个十足的‘热心肠’。”是她对自己性格的定位,更好似总是在努力地告诉所有人,“有难事来找我”。

  “让我们从内心接受调解,让弱者不再丧失尊严”,真实的调解过程中,如此的理解、尊重、认可和感激总是在出现,但误解也是在所难免的。“调解过程中,需要我们站在化解矛盾的立场上,给当事人指出错误,并为对方当事人说好话,引导双方当事人换位思考,从而达到双方当事人彼此理解、原谅、包容对方的目的。但这种处理方式偶尔会被不明事理的人误解,甚至还会认为我是对方请来的“代理人”。记得有一起损坏古力盖伤人案,我们为了减轻损坏古力盖方当事人的经济负担,说服社区领导承担了一部分伤者的医疗费。当双方当事人在调解协议书上签名后,损坏古力盖方当事人的姐姐突然闯入调解室,莫名其妙地把我骂了一通,我当时一下子懵了,心想:我帮你们减轻了经济负担,处理好了这个案子,我不需要你们感谢我,但也不应该骂我吧?当时我的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谈起曾经被骂哭的经历,张菽娟更多的是感叹,却没有丝毫的埋怨。“从我个人来说,这份工作给自己带来了很深的触动,也给自己敲响了警钟,以后遇到事也知道怎么解决了。有时候觉得我们也算是在给社会治病,治疗社会上的种种‘戾气’,让人与人间的争执和冲突尽早化解,避免矛盾的继续‘升级’,酿成更大的恶果。”张菽娟说道。

  对于那小部分调解失败的纠纷,张菽娟表示:“如果当事人双方都在说假话,导致事实不清,以及调解中干扰因素过多,比如家人、朋友的‘推波助澜’,再加上风俗文化的影响,都会造成调解的失败。但是无论怎样,这些都是客观因素,作为人民调解员,我们要做的就是用主观努力来解决客观难题,我和我的团队,愿意为了那0.4%的遗憾,继续付出着100%的努力”。

(责任编辑:陈 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