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云 崂山区沙子口街道大石村社区卫生室医生
时间 : 2018-01-19   来源 : 青岛文明网

  人物简介:

  刘爱云,女,1958年2月出生,崂山区沙子口街道东九水社区居民,崂山区沙子口街道大石村社区卫生室医生。

  事迹概述:

  在沙子口街道那曲折蜿蜒的山路上,零散地住着多户居民,作为他们身体健康的“守护者”,58岁的乡医刘爱云已经在这条山路上行走了31个寒暑,无怨无悔奉献自己。31年间,她随时待命,准备为居民服务,凭借高超医术,每每使乡亲转危为安,成为乡亲的健康保护神,也得到了十里八乡群众的交口称赞。31年寒暑,她顶风冒雨、披星戴月,踏遍了周围的山山沟沟,从来没有向居民要过出诊费。曾获崂山区2014年度、2015年度、2016年度优秀乡村医生。

  事迹正文:

  每每走进大石社区卫生室,总是有几位女士便迫不及待地夸起村卫生室的便利。她们都是刘爱云的患者,平日里一有空就来卫生室里测测血糖、量量血压,检查完毕就留在这里聊天,顺便听刘爱云给她们上的“健康课”。

  “我呀,其实就是个赤脚医生。”刘爱云说,自己从医其实有着很大的偶然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村里缺少医生,村干部觉得刘爱云性格爽快、能“顶事”,就动员她报名参加医务培训,刘爱云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经过在沙子口卫生院和第八人民医院两年的培训,1986年,刘爱云正式成为一名乡村医生。工作之初,她在家门口的东九水社区上班,后来听说山里面的大石村也没有乡医,热心的她便毅然决然地报名来到大石卫生室。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刘爱云医护水平高,周边东九水村、大石村、大石头村、竹窝村的村民也纷纷跑来找她看病。

  “自打干上这个乡医,我都没睡过一个囫囵觉”。在刘爱云的记忆里,几乎每天晚上,她都会被村民叫醒。曾经有一次,东九水的一家三口因为食物中毒,上吐下泻,半夜十点多跑到刘爱云家拍门叫醒她,刘爱云拎着医药箱就冲出了家门,给一家三口打针喂药、悉心照料,一直忙活到第二天早上5点钟,看着患者们安稳地入睡了,刘爱云这才拖着疲惫的身躯悄悄离开。

  由于大石社区卫生室服务的辖区群众基本都散居在山沟沟里,要想出一次大山很不容易,崎岖的山路对于生病的患者来说十分艰险。于是,刘爱云骑着电动车,主动将健康送进了大山深处。有一次,她刚下班回到东九水的家里,寨上社区有户居民生病了打来电话求医,刘爱云二话没说,放下碗筷就过去了,令居民很是感动。而被居民称之为“十八盘”的山路,在刘爱云眼里却不是什么难:“以前这路更不好跑,现在政府都把路面铺平了,好走多了。”刘爱云笑着说道。

  在大石社区水库的另外一头,一对80多岁的老夫妇还居住在以前山沟里的老屋,不愿迁居到山外。老两口一个有心脏病,一个身体孱弱经常感冒、咳嗽,他们没有力气下山来看病,只能给刘爱云打电话。因为山路狭窄蜿蜒,电动车也无法骑进去,刘爱云从没抱怨过,每次都背着重重的药箱,翻山越岭,徒步二三十分钟去给老人看病。

  “咱和病号得是一条心,看着他们病好了,我心里也特别舒坦。”按照有关规定,刘爱云每次出诊应在材料费之外收取5元的出诊费,但她在这些年里没跟乡亲们要过一分钱的出诊费,甚至还会为生活困难的乡亲们垫付医药费。刘爱云回忆,前段时间自己在整理档案资料时,还发现了一张12年前的欠账单,有700多元。对此,身为“债主”的刘爱云却表示不想催促居民还钱:“大石社区是崂山区的低保社区,居民们手头都不宽裕,稍贵点的药都不舍得用,都是乡里乡亲的,我当然得先顾着治病救人,不能不计较医药费” 。

  尤其令乡亲们感动的是,刘爱云的“小尾巴”——女儿娜娜,受妈妈教育和影响,已成为妈妈的接班人,成为了大石社区卫生室一名光荣的乡村医生,母女二人接力奉献,继续为山沟沟里的老百姓筑起了一堵生命健康的城墙。

(责任编辑:陈 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