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名 青岛建工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时间 : 2019-04-10   来源 : 青岛文明网

  人物简介:

  郑成名,男,1977年5月生,山东日照人,共产党员。青岛建工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事迹概述 :

  郑成名是一位建筑行业的高级工程师、一级建造师,自2011年起投身到青岛多个建筑工程建设以来,他把工地当成了家,吃住、干活都与建筑工人一起深入一线。私下里,他是任凭工人们开玩笑的“好兄弟”;施工中,他是严控质量和安全的“把关人”,谁都不能糊弄过去。多年来,他带领工人不断实践创新,编写的多个施工工法入选省级工法并推广;他把工地当成了实验室,刻苦钻研,研发申请了11项发明专利,在施工中累计节约了千余万元成本,产生了较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此外,他参与建设的工程项目先后获得山东省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青岛市建设工程质量“青岛杯”奖以及山东省建设工程质量“泰山杯”奖;其本人也连续4年受到青岛市建筑业嘉奖。

  事迹正文:

  高工不坐办公室,爱钻工地“土窝子”。作为一名建筑业高级工程师,秉承着建造百年广厦的初衷,郑成名在参与的每一个建筑项目中都坚持深入一线,与建筑工人一同劳动、交流、探讨,为的是确保建筑工程的每一个细节都完美无瑕,建筑项目的每一步都迈得坚实可靠。在工地项目上,工友们最熟悉的身影莫过于郑成名一身冲锋衣来回穿梭。有时候,工友们打趣他,“一个高工不爱坐办公室,偏偏爱钻‘土窝子’,真是奇怪噻,不行咱俩换位置噻,我去替你坐办公室!”每每听到工友们的玩笑,郑成名总是习惯性扶一扶眼镜,透过灰蒙蒙的镜片笑着说,“好啊,你做高级工程师后,要是施工的技术标准还赶不上我这个一线工人,那必须炒你鱿鱼哦!”大家听后放声大笑。

  在与工友们相处时,郑成名是大家的好同事、好兄弟,任凭大家开玩笑从不介怀。当面对工程质量和施工细节时,他一下子变身为严格的把关人,谁也别想糊弄过去。正是凭借着这种一丝不苟、毫不妥协的精神,郑成名近年来先后参与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混凝土结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一系列国家及行业标准的宣讲和示范;作为企业专家多次参加了山东省、青岛市优质结构的初审工作;组织承办了青岛市成品砂浆的推广观摩工地等系列示范项目观摩活动;还在“建筑业十项新技术推广应用研讨班”等学习培训活动中传授先进经验。

  2011年7月至2013年8月,郑成名负责建设崂山区石岭路一建筑工程,他天天吃住在工地,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创新采用了智能折叠式整体升降脚手架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普通架体高处搭设的危险作业,提高了建筑施工机械化水平和文明施工水平。这一创新设计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工程项目作业环境,高层建筑脚手架首次实现了机械化施工,高处、高危、零散繁杂的搭设拆除人工为零,减少劳动用工量80%以上,提高了大型设备利用率近25%。此外,每栋楼因节约钢材而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300亩林地一年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

  编写多个省级工法,已被推广应用。2013年以来,郑成名在多个工程施工中不断钻研、创新设计,为建筑行业的提效增质、绿色减排等作出了贡献。比如,由他结合一线施工而编写的《电梯井型钢平台施工工法》获得2013年山东省级工法(工法编号:LEGF-75-2013);编写的《超高层双层工字钢悬挑支撑体系设计施工技术研究》获得2013年山东省技术进步方面突出贡献奖一等奖;编写的《悬挑混凝土结构模板支撑体系施工工法》获得2015年山东省级工法(工法编号:LEGF-363-2015)。

  郑成名举例说,电梯井的施工在建筑单体工程中算是一个难点,因为电梯井的井内径的垂直度的偏差要求较小,电梯井的模板支设成了控制电梯井垂直度的最重要因素。传统的电梯井模板支设需要搭设的脚手架是从地下室开始,一直搭设到屋顶的机房层。但由于高度太高,地下室部分的竖向钢管承受不了上部钢管的自重,很多时候需将电梯井的分成几段处理,每隔一定高度重新在楼层搭设脚手架。这样的施工工艺既浪费材料,拆除时又浪费大量人工,施工时操作工人的安全又不能得到保证。

  针对这一现象,郑成名带领技术人员、架子工人和模板工人多次探讨实践,最终创新出了新办法,将电梯井的模板及脚手架制作成一个整体,下面用型钢制作成平台,这样能把一个楼层的电梯井全部填满,工人在操作时不会掉下去,保证了工人安全。施工完成一层后,只需要将固定型钢平台的固定件拆除,用塔吊直接吊升到上一层固定即可,节省了后期的拆除。经过工程实践效果很好,获得山东省级工法后大面积在各项目进行推广。

  他参与建设的一个工程项目先后获得2015年山东省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2017年度青岛市建设工程质量“青岛杯”奖以及2018年度山东省建设工程质量“泰山杯”奖。此外,郑成名还连续4年受到青岛市建筑业的嘉奖。

  工地上的发明家,研发11项发明专利。除了带给岛城高质量工程项目、创新高效节能施工工法外,郑成名还在建筑行业不断钻研,共参与研发并申请了11项发明专利。其中,一种泵管固定用支架(专利号:ZL 2016 2 0713778.1)、一种梁钢筋绑扎支撑装置(专利号:ZL 2016 2 0718952.1)等发明专利,已在实际施工应用中节约了千余万元的成本,产生了较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比如,一种泵管固定用支架的发明解决了传统泵管的支设的弊端,既加快了泵管的安装速度,又规避了传统泵管支设浪费的大量人力、物力、工期,并且在砼施工过程中出现故障后能有效的及时处理。既能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又减少了正常的工程损耗,每10万平方米就能节约工程成本约30万元。而一种梁钢筋绑扎支撑装置的发明,每道梁的钢筋绑扎可以节省3个定额工,既加快了工程进度,又节约了工程成本,每10万平方米的工程可以节省人工费约50万元。郑成名说,如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他还要不断的学习新技术、新理论,刻苦钻研,紧跟建筑行业发展的新形势,为建筑技术的发展和实践做出新的贡献。

  在工作之余,郑成名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他在2016年加入了情牵日喀则教育基金,已4次进藏奉献爱心,个人累计捐款15万元用于西藏的精准扶贫。2017年,郑成名代表公司与日喀则市东嘎乡合作联社一对一结对帮扶,捐助合作联社5万元购买农用车运输土豆。2018年10月,郑成名带队爱心人士开展了“第五届西藏公益行”活动,捐助当地偏远农村学校和学生,并积极参与青岛公益机构发起的暖冬活动、捐一本书送知识等公益活动。

(责任编辑:孙 瑶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