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杨苏民,男,1967年9月生,中共党员,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心脏中心主任、外科副主任。
事迹概述:
近日,发生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温情一幕感动了这座城市——一位曾患有重度心脏病的83岁老人,康复后像婴儿一般拥抱了为他做手术的主刀医生杨苏民。那天,为了表示感谢,老人特地背着自己的古琴,从潍坊老家赶来青岛,在医院的会议室里,为杨苏民医生演奏了一曲《良宵引》。事后,杨苏民在他的微信朋友圈里写道:“那一刻,我真正明白了做医生的含义,为了什么去担当。”杨苏民从医29载,半生拼搏,攀登心血管外科手术顶峰,给青大附院乃至青岛、山东带来荣耀。2013年起,杨苏民担任青大附院心血管外科主任,整整六年,2000多个日日夜夜,他带领团队,在救治患者与死神较量的路上从未放弃。杨苏民把青大附院心外科带到了全国领先行列,2018年12月,他荣获中国心脏外科最高荣誉——中国心血管外科金刀奖。杨苏民是青岛市心脏移植手术第一人,完成了21例心脏移植手术,2017年完成量位居山东省第1、全国第9,连续3年机器人心脏手术量位居全国第1,开展山东省首例TAVI介入手术,带头成立全国第二个省级医用机器人学会,他带领的青大附院心外科全面进入微创时代。
事迹正文:
青岛心脏移植第一人。杨苏民自1990年开始从事心血管外科工作,1994~1999年师从我国著名心血管外科专家李守先教授,毕业后就职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先后多次到德国、美国等地心脏中心进修学习微创心脏外科手术及心肺移植技术。杨苏民作为青大附院心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义不容辞地带领团队启动了“心脏移植技术计划”。2014年平安夜,他和团队11人是在北京阜外医院心脏移植手术间学习度过。2015年2月,在上海国内唯一一家国际动物实验室,杨苏民带领团队连续3天成功完成多例猪的心脏移植手术。两年多时间,杨苏民带领心外科团队赴各地跟踪学习人体心脏移植手术20余例。
为了接触到最顶尖的心脏移植技术,2015年4月,杨苏民一人远赴美国休斯顿医学中心进行专项学习。杨苏民跟随学习的美国心外科专家已经做了20多年的心脏移植和心肺移植手术,一年做心脏移植和心肺移植手术144例,可以说是业内的顶尖大咖。因为不想浪费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杨苏民夜以继日地观摩手术过程,最多的一次,他连续48小时没合眼,从找到供心,到乘坐飞机去取供心,再到手术过程,他全程观摩了一遍,一个细节也没错过。这种勤奋好学的态度,打动了美国专家,在后续学习过程中破例允许杨苏民穿上无菌手术服,站在他身边用摄像机拍摄手术全过程。要知道,美国专家怕影响手术,一般连拍照都不允许。2015年6月份,在杨苏民赴美学习的最后一天,他的老师、美国休斯顿医学中心的一位顶级心脏移植专家请他吃了顿丰盛的晚餐,晚饭结束后还破天荒地邀请他去看了一场NBA火箭队的主场球赛。那一晚,在人声鼎沸的观众席上,这位专家抬高嗓门,语重心长地告诉杨苏民:“每年都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医生向我学习,你是我见过最勤奋的一个。我相信你回国后,一定能把青岛的心脏移植项目做起来。”
赴美学习的经历给了杨苏民很大信心,回到青岛以后,他和他的团队开始为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做准备。一位来自胶州的农民成了首例心脏移植手术的人选,这位49岁的患者患有扩张性心肌病,如果不进行心脏移植,不可能活到50岁。给他捐献心脏的是一名27岁意外身亡的小伙子,团队连夜手术,最终将那颗27岁的心脏装在了49岁的患者身上。完成移植之后,患者的心功能恢复了正常,青岛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宣告成功。此后,青大附院心脏移植团队近3年内成功完成了21例心脏移植手术。
机器人心脏手术三年蝉联全国第一。2014年,青大附院引进了国内先进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同年11月,杨苏民成功完成山东第一例达芬奇机器人心脏手术。2016至2018年,青大附院达芬奇机器人心脏手术量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1位。2018亚洲机器人大会,杨苏民获得“突出贡献奖”、“中国达芬奇手术十万里程碑杰出贡献奖”,中国大陆第二个“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中国心脏外科临床手术教学示范中心”在青大附院揭牌。
医院安装手术机器人后,杨苏民团队便开启艰苦的训练历程。每逢周末,团队从农贸市场买来和人的心脏大小接近的猪心进行练习。11月,在杨苏民团队到香港参加机器人培训前,他已经完成了无数次的房缺修补、瓣膜置换等模拟训练。2015年初,在顺利开展机器人普通心脏手术后,杨苏民又要突破机器人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手术专用器械训练一次24小时,机器人器械加耗材费用要消耗三万多元。为节省练习费用,整个团队24小时不离开手术室,杨苏民练到双手手指肿得不能打弯。
微创技术堪称山东心外的名片。2017年 9月16日,山东省首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I手术)在青大附院成功完成。一位72岁高龄患者,未开胸,通过股动脉微创手术就装上了人工心脏瓣膜,这例手术的成功意味着山东心脏瓣膜置换手术进入了微创时代。
今年7月的一天,对于龙口的蔡先生来说是命悬一线又非常幸运的一天。他因心脏瓣膜疾病,一直住在青岛一家三甲医院的重症监护室,病情愈加恶化,医院给患者家属下达了四次病危通知,让其准备后事。患者女儿怀着最后一丝希望,找到青大附院心外科会诊。此时患者因反复心衰、肝肾功能不全,病情已十分危重,杨苏民当即决定将患者转到青大附院心外科重症监护室。经过4天监护治疗,杨苏民、江磊团队给其实施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技术(TAVI手术),患者顺利康复。出院后,蔡先生提笔书写了“厚德载物,厚德载福”,亲自来到心外科,送给了杨苏民。
主动脉夹层每小时死亡率1%,每年死在去急诊科路上的大有人在。为了多留住一条生病,2016年,青大附院牵头成立“山东半岛主动脉夹层6小时生命圈”,目前,主动脉夹层年手术量达到200例,死亡率从2013年的50%降至10%以下。2018年10月的一个夜晚,6小时生命圈微信群传来消息,一名危重患者要立刻送往青大附院,杨苏民立刻着手准备,凌晨两点集合手术团队,从死神手里夺回了生命。最近两年,杨苏民潜心研究,探索主动脉弓置换手术方法的改进,实现了28℃的中低温极短时间停循环,对重要器官的保护好,手术效果好。
杨苏民做主任6年,接手时床位42张,现在即将扩大到180张。每多一个床位,可多收治一个病人,也意味着医生的工作量随之增加。4小时左右一台的手术,杨苏民常一天做4台,两台同时做。有次病人太多,下午6点前,他一个人完成了6台,3台同时进行。
杨苏民说,他做的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心脏供体的年龄和受体儿子的年龄一样大;第二例心脏移植手术,心脏供体和受体竟然是同一天生日,这可能就是一种生命延续、生生不息的缘分。或许,也正是这种妙不可言的缘分,给了杨苏民和他的团队在心脏移植领域继续深耕的信念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