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克俭 青岛市城阳区第四中学英语教师
时间 : 2022-02-10   来源 : 青岛文明网

  人物简介

  纪克俭,男,汉族,1978年6月生,山东青岛人,中共党员,青岛市城阳区第四中学英语教师。

  主要事迹

  纪克俭是青岛市城阳第四中学一名英语教师。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他敬业爱岗,尽心尽责,得到全校师生的一致认可和赞誉。

  “东西协作,脱贫攻坚”,2014年城阳区教育和体育局发出支援贵州的号召,纪克俭第一时间递交申请,家和学校的距离由短短的几百米变成了2190公里。在贵州安顺,除了要完成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还要忍受水土不服的不适感,克服饮食习惯的差异,短短一年的支援送教,纪克俭就瘦了整整30斤!

  从青岛支援贵州安顺,回到青岛后再出发支教菏泽曹县,前前后后,纪克俭走过了5560公里。2017年菏泽曹县急需英语教师,在无人主动前往支教的情况下,纪克俭再一次主动请缨,并出色完成支教工作。一张张荣誉证书并不能完全承载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而这,只是支援送教的一个开始……

  刚过40岁生日的纪克俭没想到,自己的人生会与西藏,这个被称为雪域高原的世界第三极结缘。2018年8月,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经过层层选拔,成为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第二批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队员之一,开展为期三年的援藏工作,此时家与学校的距离变成了4129公里。这一次,他的内心五味杂陈,舍不得家里年幼的儿子,心疼一直一个人操持家务的爱人,更因这几年没能尽到孝心而愧疚于年老体衰的父母。但是此时家人却给了他莫大的支持。父母说:儿啊,援藏是光荣的事儿,我们跟着脸上也有光;妻子说:好好干,家里有我呢;儿子说:我为有个援藏的老爸感到自豪!就这样,纪克俭怀着一颗教育初心,承载着家人与各级领导的关心,背负着党和国家交予的重任,踏上为期三年的援藏之路。

  西藏日喀则地区海拔3860多米,属于三类艰苦地区,氧气含量不到内地的60%,克服高原反应是每个到这里的人需要过的第一关。随援藏队伍到达日喀则的第二天上午,纪克俭便开始出现头疼、恶心等症状,第二夜他是在痛苦和挣扎中熬过来的。好不容易坚持到第三天,人仍然昏昏沉沉,胸闷气喘,流鼻血等不适症状,随后几天,纪克俭每天经受着高原反应的折磨,但他以坚韧的毅力面对挑战,慢慢适应过来。他想,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风雨兼程;既然选择了“援藏”,就必须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只有承受住大自然的考验,生命才能像格桑花那样顽强绽放。

  作为一名已在教育园地耕耘了22年的老教师,纪克俭心里始终惦记着的是课堂和学生。未等高原反应完全消除,他就劲头十足地投入了教学工作。由于教育基础薄弱,这里的学生汉语基础较差,在表达和交流上存在很大障碍。在课堂上,他虽然用普通话授课,但仍很难用正常的语速和学生交流,有时一个字需要复述多遍才能让学生真正听懂和理解。除了语言关,学生的学科基础也较弱,纪克俭耐心为学生查漏补缺,努力适应学生的节奏和习惯,在一天天的磨合中和学生的关系也融洽起来,渐渐打开了教学局面。在日常工作中,纪克俭积极和学校老师加强教研切磋,分享内地好的教学理念、方法,帮助指导教师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取得明显成效。习总书记曾讲过“改变藏区面貌根本在教育”,“西藏教育是争夺下一代的灵魂工程”,纪克俭谨记总书记的教诲,在教育教学中始终认真贯彻这一宗旨,通过不断摸索,积极探究适应西藏孩子们的教学方法。很快,纪克俭就形成了一套在西藏这种特殊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很好的效果。也因为出色的工作纪克俭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优秀援藏教师。2019年9月, 纪克俭在日喀则二高成功举行了一节示范课,得到了听课师生的一致好评。

  在抓好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纪克俭还热心投身公益事业。他和陈寿昌等几援藏老师,联合当地社会爱心人士,组织开展志愿募捐、扶危济贫等活动;在校园里成立学生会爱心社,带领社员到敬老院、孤儿院、社区等开展送温暖活动,在雪域高原唱响一曲爱的赞歌。2018年12月14 日,青岛市“情牵日喀则基金会”到日喀则江当乡光伏小镇进行捐衣捐物活动,纪克俭和青岛的全体援藏老师积极参与,为需要帮助的人送去爱心和温暖。

  进入西藏以来,纪克俭和援藏教师们一直关注贫困乡村的群众和贫困学校的寒门学子,联系内地爱心人士和社会组织,组织了七次规模较大的捐助活动,共募得扶贫资金5万元,衣物3吨。他们的善举既帮助了大量的学生、老人,帮他们减轻生活学习负担,实现人生梦想;也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高度评价,增进了藏汉友谊。

  选择援藏,就必须放弃许多安逸享受,迎接高原、寒冷、缺氧、危险、孤独、寂寞的挑战,甚至是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风险。援藏,意味着放弃家庭。纪克俭的爱人一人带着两个孩子,坚强的撑起了他们的小家庭。纪克俭的双方老人也顾不上年老体迈,体弱多病了,义无反顾帮他照看着不足一岁的孩子,每每想到这些,一股心酸涌上心头。但是经过与家人的多次长谈,他们一致认为,没有“大家”哪有“小家”?家庭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援藏事业重要,援藏工作光荣!

  从贵州安顺到菏泽曹县再到西藏日喀则,1800个日日夜夜。纪克俭忘不了从贵州回到青岛那一天,不善言语的老人只能紧紧的把儿子抱在怀里;忘不了多少个日夜自己与高原反应作斗争,忘不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心底寂寞,每每连线,视频的那端总是妻子灿烂的笑容,而背后的艰辛他懂却不敢轻易说破。他把这些都化作刻苦工作的动力,积极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的老西藏精神,向优秀援藏典型孔繁森学习,做到缺氧不缺精神。

  总书记讲过,西藏的稳定是对全国人民最大的贡献。纪克俭觉得个人能够亲身参与到这么伟大的事业当中,哪怕能为此做出一点贡献,也是无比光荣的。作为山东青岛援藏教师,纪克俭将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情援教,传播山海深情,为西藏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责任编辑:兰 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