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兰 胶州市里岔镇杨家庄村村民
时间 : 2023-02-18   来源 : 青岛文明网

  人物简介

  刘淑兰,女,汉族,1939年11月生,山东胶州人,胶州市里岔镇杨家庄村村民。

  主要事迹

  刘淑兰,一个普通农妇,用永不动摇的信念、绝不撒手的坚持,支撑着智力残疾的儿子走过了59载春夏秋冬,照顾因病瘫痪在床的丈夫十几年,用不离不弃的守候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用淳朴的母爱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书写着孝老爱亲、崇德向善的榜样力量。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在胶州市里岔镇杨家庄村,84岁的刘淑兰已经不离不弃守护59岁患有智力残疾二级的儿子长达半个多世纪,她多年如一日,不辞辛劳、无微不至的照料在村民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得到乡亲们的一致好评。

  杨长征是刘淑兰老人第二个儿子,因患有智力残疾,50多年来生活不能自理,日常生活全要靠母亲照顾。刘淑兰必须将每天的一日三餐要按时按量盛好端到孩子手上,还要帮助孩子穿衣、洗手、擦脸、大小便、喂药……这些日常琐事都是这个老母亲每天的必修课,这些事一做就是50多年。

  “刚知道这孩子残疾的时候,身边很多人都劝我放弃他,可是我真是舍不得啊,我怎么能忍心把天天跟在身后,满心满眼都是娘的孩子放弃了啊!我记着这孩子十五岁那年的冬天,他自己跑出去了,全家人没日没夜的找了他9天,最后连他爸爸都要放弃,我坚决不行,自己出去找,最后在胶南宝山找到他,寒风大雪天,这孩子冻得缩成了一团,站都站不起来了。”时隔多年说起这件事,刘淑兰老人仍眼含热泪,话语里满是对孩子的心疼。

  十几年前,刘淑兰老人的老伴儿因病瘫痪在床,但刘淑兰老人还是熬了过来。清晨5点半起床,从早到晚照顾爷俩儿的生活,更换衣服、拆洗被褥、擦脸翻身、洗脚梳头,不到一米六的小小身体愣是把两个大汉照顾得无微不至,直到两年前刘淑兰的老伴儿去世,他的身上都从来没有长过褥疮,家中收拾得十分干净。“真不容易啊。儿子不能自理,老伴儿又瘫在床上十几年,得亏刘大姨勤快,你们看看她家,没太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是家里叫刘大姨收拾的干干净净的,伺候两个不能自理的人,一点异味儿都没有。”说起刘淑兰老人,邻居张大姐满是钦佩。

  如今,刘淑兰老人已经80多岁了,身体也不再那么硬朗,日常琐事做起来不再像以前那么得心应手。老人说,在帮孩子剪指甲时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利索了,眼睛有点花了,生怕一不小心剪到孩子的手指,但她还是习惯亲自上手,照顾孩子。她对儿子的爱没有白白付出,这个母亲口中长不大的孩子充满了对母亲的依恋。每天就像个“小跟班”一样跟在刘淑兰老人的身后,不会与人交流的他,在母亲的引导下,也能囫囵的喊出一声“娘”。

  “母亲把我们兄弟姐妹抚养大,还要一直照顾残疾的弟弟,看似没有做过什么伟大的事情,但她的爱都包含在日常小事中,几十年下来,我母亲从未有一天睡过一晚整觉,每天晚上都要起床很多次,看看我父亲和弟弟冷不冷、热不热,有没有大小便失禁,一日又一日,一年又一年。”在刘淑兰老人的大女儿看来,母亲是最伟大的女性。

  刘淑兰老人虽已年过八十,但视力、听觉和精神都还不错。其余几个子女都会轮流过来陪伴老人和弟弟,偶尔为他们准备一日三餐,老人和孩子也享受到各种补助和福利,生活保障没有问题。面对生活的苦难,刘淑兰老人从未抱怨,她常说:“都是党的政策好,给我和儿子上养老保险和残疾补助,减少了不少生活的压力,村里人也很照顾我们,真的很感恩。不管日子有多苦,只要儿子健康就是我现在最大的愿望。”爱子心无尽,从一个20多岁的年轻妇女到80多岁的耄耋老人,59年如一日,刘淑兰用朴实真挚的母爱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丰富内涵,诠释了孝老爱亲、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

(责任编辑:刘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