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程 青岛鲁红信达砂浆有限公司员工
时间 : 2023-03-07   来源 : 青岛文明网

  人物简介

  刘鹏程,男,汉族,1981年6月生,山东莱西人,青岛鲁红信达砂浆有限公司员工。

  主要事迹

  今年42岁的刘鹏程是是青岛鲁红信达砂浆有限公司一名普通员工,一直热心公益事业的他,早在2009年就开始参加无偿献血活动。2017年,他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无损自身健康却能挽救他人生命,是科学、安全的。于是刘鹏程决定留样,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首捐,连接生命之缘。2022年8月,第一次接到青岛市红十字会电话,得知自己与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时,刘鹏程既紧张又激动。他没有犹豫立即和家人商量,决定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他人生命,紧接着他开始配合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开展高分辨检测、体检、住院等流程。“接到通知后,还要有三轮筛选,一次低分辨率配型,一次高分辨率配型,还有体检,我都顺利通过了。我身体素质还可以,平时有‘夜跑’的习惯。”他说。2022年9月,刘鹏程在青岛市中心医院完成了第一次造血干细胞捐献。成为青岛市第149例、莱西市第16例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再助,为远方“亲人”祈福。完成捐献三个月后,刘鹏程再次接到青岛市红十字会的电话,询问他是否愿意二次捐献。原来,第一次捐献虽为患者解决了生命之危,可后续恢复情况并不理想,病情持续恶化,仍然需要移植造血干细胞。刘鹏程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准备再次入院捐献。去年首次捐献时,刘鹏程就认为这是一种难得的“缘分”,素不相识的两人,因为血液紧紧相连,在他不知道的远方,多了一位与他同脉相连的“亲人”。

  与上次捐献不同,这次的捐献时间更加紧迫,刘鹏程毅然放弃了元宵节跟家人团圆的机会,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挽救生命的列车。但刘鹏程一点没觉得遗憾:“救人的事没什么好犹豫的,生命是第一位的。”得知刘鹏程欣然同意了二次捐献,受捐者家属非常感动。从远方寄来感谢信:“收到您同意二次捐献的消息,全家人都喜极而泣,感谢您拯救了我们全家,您是我们全家的恩人!”字里行间饱含浓浓的感激之情,虽然彼此之间素不相识,但是看到字里行间真挚感人的话语,让刘鹏程觉得,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2023年2月2日,刘鹏程在市红十字会志愿者的陪同下,来到青岛市中心医院血液科移植病房,做捐献前的准备。注射“动员剂”,也叫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其功能是促进造血干细胞大量生长释放到外周血中,便于采集。当针头刺入左臂肌肉,刘鹏程眉头都没皱一下。注射动员剂后第二天,他出现“动员剂”注射后的关节酸痛等常见反应。接下来的4天,刘鹏程每天早晚需要各注射1针动员剂,直到注射第9针动员剂后,开始造血干细胞采集。2023年2月7日,随着采血泵的启动,鲜血从刘鹏程手臂缓缓流出,425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被一点点采集出来,为陌生的重症患者送去生的希望。

  加入捐献队伍,传递生命之光。经历过两次捐献,刘鹏程更加深刻认识到传递生命希望的重要性。在刘鹏程看来,能踏上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旅程,也离不开自己14多年来的献血经历。由于早年间的一次车祸意外,躺在手术台上的刘鹏程曾受到过无偿献血志愿者的帮助,怀着这份感恩,2009年他加入了无偿献血活动。2017年一次献血过程中,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相关知识。“当时工作人员给我讲解造血干细胞知识,得知能够挽救血液病患者生命,无损自身健康还能挽救他人生命,何乐而不为?就留了几毫升血样,成为了一名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在十万分之一的配型成功率下,受捐者能与刘鹏程幸运匹配,但背后还有多少血液病患者,正苦苦等待着配型捐献。刘鹏程说:“真心希望更多爱心人士加入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队伍中来,为更多患者带去生的希望。”在更多人的接力下,这个社会才会变得更加有爱。

  青岛市中心医院血液科主任王玲介绍,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重要手段,其成功与否除了取决于医疗技术和患者的身体条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合适的供者。“捐献一份造血干细胞就可能挽回一个人的生命。刘鹏程捐献了两次造血细胞,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更令人感动。”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无缝衔接”的青岛模式展示了“生命至上、大爱来扛”的青岛担当,彰显了大爱之城的文明、时尚与进步。

(责任编辑:刘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