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江志友,男,汉族,1952年11月生,山东青岛人,中共党员,即墨区龙山街道西程哥庄村居民。
主要事迹
50多年创作作品超万幅。走进江志友的家,虽布设极其简单,却犹如跨进艺术的殿堂,房间的炕头及墙壁上到处都贴满了他构图新颖、技艺传神的剪纸作品。从不足巴掌大小的纸张,到10多米长尺寸的纸,各种花、鸟、虫、鱼、生肖、人物的形象,在他的手中都能变成一张张活灵活现的剪纸作品。他的作品扎根乡土文化,取材生活日常,回归天地自然,十二生肖、天赐洪福、名人肖像、仕女迎春,都在他的剪刀下惟妙惟肖。几十年来,江志友创作了红楼梦、京剧脸谱等多幅名作,其作品被即墨区博物馆等多家单位收录,将传统的剪纸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江志友介绍,剪纸的过程颇为讲究,一旦有丝毫的偏差也许整张作品便全然作废,可以一边剪一边设计,但这样的功底可不是谁都有的。熟能生巧,如今,江志友虽已白发苍苍,却依然坚持每天至少4小时伏案弄剪,反复操作实练,每年要用去近千张红纸。现如今,无论是复杂图案还是如细丝般的线条,他都能拿捏自如。因为常年握剪刀,他的右手中指已被磨出了厚厚的老茧,明显比其他手指粗大,但他的创作热情从未被磨灭。“因为从小喜欢剪,所以没事就琢磨这事儿,后来一天不剪心里就像是少了点什么。”半个多世纪,江志友创作的剪纸作品算起来至少也超过了万幅,每年春节赠送给亲朋好友的都不计其数。
以小小剪纸讴歌美好幸福生活。江志友的剪纸作品,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题材。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剪纸艺术的题材比较简单,一般以生肖和福字为主,每年春节,剪一些生肖和福,贴在窗上图个喜庆。进入新世纪后,他的作品出现了多元化的色彩,从单一窗花,发展到了人物故事,再到长幅剪纸作品,连生肖也创新出了组合闹春图。“生肖、肖像、团花图案……现在回忆起来,半个多世纪的剪纸经历,创作的题材越来越丰富多彩,透过剪纸作品能感受到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江志友很感慨,百姓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日益增强也给剪纸创作带来了更多的灵感,美丽乡村、传统文化等贴合群众生活的题材日渐丰富。
“这几年,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总想着创作一幅剪纸作品,来反映现在的盛世。所以就有了创作《清明上河图》的想法。”2021年,江志友仔细研究了《清明上河图》,用纯熟的剪纸技法、精深的剪纸刀功,历经半年左右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这幅作品。作品线条明确、人物生动,情景历历跃于纸上,生动再现了汴京当年繁华盛世景象,实现了民间艺术与国宝的完整结合,充分展现了中国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由于《清明上河图》非常耗时且创作难度极大,对于剪纸手艺人来讲极具挑战性,有时候为了刻好一个图案,他连饭都顾不上吃,经常独自熬到半夜。他表示,等装裱完成后,将会把这幅心血之作无偿捐献给即墨区博物馆,让人们更加了解非遗文化。
无偿教授剪纸技艺助力非遗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江志友表示,传承和发扬才是对文化的敬畏,这辈子他只想做好一件事,那就是通过剪纸刻画民风民俗,将传统民间艺术融入现代社会,让它走进千家万户。为此,他积极参加村里和街道的公益活动。每个周,他都会来到即墨区龙山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非遗工作室”,义务为村里公益辅导班的孩子上剪纸课,专门教授中小学生剪纸艺术。每周两节课,每节课一小时,他风雨无阻,如今,江志友的剪纸课已成为当地的一门特色课程,吸引了大批未成年人前来学习。多年来,他致力于剪纸艺术的传承,培养了多名青少年剪纸爱好者,弟子的剪纸还在各级比赛中获奖。
道虽远,不行不至;事虽难,不为不成。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几十年来,凭着对艺术的孜孜追求和一颗精益求精的匠人之心,虽已过古稀之年,但江志友依然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创作激情不减当年,拿起剪刀来游刃有余,剪纸技艺出神入化。谈及未来的发展,江志友表示,剪纸是与老百姓生活非常贴近的一种艺术,他要继续深入人民、扎根生活,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同时,他也将通过剪纸,让附近的居民尤其是中小学生,共同了解非遗文化,学习非遗技艺,把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剪纸传递给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