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九 平度市大泽山镇三山东头村村民
时间 : 2023-11-14   来源 : 青岛文明网
  人物简介
  刘元九,男,汉族,1953年8月生,山东平度人,中共党员,平度市大泽山镇三山东头村村民。
  主要事迹
  当“流水账”变成“馆藏珍宝”,当家庭账目明细变成“国家记忆”,承载起这历史厚度的是41年的持之以恒和毫无所求的社会担当。“只要国家需要,我一定会记到拿不起笔为止!”这是刘元九作为一个普通农民对国家许下的承诺,也是他对后人树立的榜样。
  见证变迁,数据里面话桑麻。乡村的巨变、祖国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自他从1982年开记的一笔一划、字里行间中跃然眼前。国家博物馆于2007年、2017年分两次收藏了他累计34年的账本,这也是国家博物馆唯一收藏的农民家庭账本。截至目前,刘元九手写记录的账本已增至41年。
  数据里话桑麻,知天下。小到油盐酱醋,大到为孩子买房买车,刘元九事无巨细,全部入账。1982年5月2日,他清楚地写到:供销社酱油1毛2一斤,盐5分钱一斤,花两块四毛钱买20斤酱油,花5块钱买100斤盐……在他的账本里没有CPI上涨的总结,只有密密匝匝的数字,看似琐碎,却记录着小山村村民的真实生活。
  刘元九所在的大泽山镇虽然有两千多年的葡萄种植史,但真正靠葡萄致富却还是近三十年的事。2007年,刘元九家里的5亩葡萄地总收入还只是28902.3元,2023年,账本上的数字变成了10.1万元,葡萄藤架变成了“摇钱树”。账本在此刻不仅仅是纸张和墨水的简单融合,小小数据变迁,更是见证了小乡镇乃至国家乡村振兴的大大成效。
  持之以恒,手写账本成政策最好注脚。翻开账本,刘元久说有两件事终生不忘。一是2005年12月29日:取消农业税。这项政策意味着当时9亿中国农民将彻底告别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那天,他还编出了两句顺口溜写在账本上:历朝帝王称盛世,惟有今朝不纳粮。第二件是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次大会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表决通过: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让以地为生的广大农民吃下了定心丸,刘元九拿出账本记录下了这一历史性时刻。那天临近傍晚,他扛着铁锨去村东头的那5亩葡萄地,看着这些种了多年的葡萄藤架像是看到了自己的一位老友,心里说不出的激动:“这样的新时代,让我老刘赶上了!”
  除了记录自家“小账”,1995年后,刘元九的手上又诞生了一个“生产生活杂记”,承载着所有与村庄息息相关的“幸福大账”。平日“杂记”中记录的内容主要是村里的重大变化,比如什么时候开始修路、什么时候铺路面、什么时候通车等。“2008年4月8日,开始修整路面;2008年6月22日,开始铺路;2008年6月29日,通车。”在刘元九的“杂记”中记录着村庄由泥泞土路变成干净水泥路的历程。“以前村里都是土路,真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现在好了,道路都硬化了,路好走了,村庄环境也变美了。”刘元九对村庄环境的点滴变化感触颇深,内心也感受着惠民政策带来的幸福感。作为村庄变化的观察者,他也细心地记录下了邻居们家中不断增多的“大件”。“彩电、手机、冰箱、洗衣机、太阳能、热水器、摩托车不用说,就说汽车吧,2008年村里有21辆,2016年达到了85辆,其中一半是小轿车。”刘元九感慨地说道。
  刘元九这一辈子“扮演”过很多种角色。他当过保管员,干过农业技术员,干过会计。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淳厚朴实、克勤克俭,这与他坚持不懈的精神相得益彰。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很多人质疑,41年间他真的从未想过放弃吗?他说,“我没有半途而废,是因为我有三大法宝:决心、恒心和耐心。”刚开始坚持去做,想的是为后人留点资料,让后辈看看自己这一代人是怎么走过来的,这是决心的前提;后来发现能为社会做点贡献,虽然绵薄,但能够为世人所用,这是恒心的理由;当社会的期许与自己的执念重合,自我赋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便酿成了一个理想:为家庭记录一针一线,为国家记录滴滴点点。小小账本承载了世事变迁,也承载了一个普通农民对社会发展和美好生活向往与愿望。
  双向承诺,铸就“国家记忆”。刘元九的账本格式很规整,但对于仅仅上过几年小学的他来说,记账并不是个简单的活儿,他认识的字并不多,早期的账本常有错字,后来,他在记账的桌子上摆上一本字典,随用随翻,几十年的记账生涯,让刘元九的识字水平进步很大。“我不觉得记账是个负担,现在一天不记就浑身难受。”刘元九对记账的执着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有时候生病不舒服去医院,即便是再难受,也要记下开销多少,都花在了哪些用项,也因为常年记账的习惯,刘元九走到哪儿都会随身带上纸笔,一分钱的花销也要记下来。
  账本被收藏后,很多人都会问刘元九,国家博物馆给了多少钱。“国家需要,我分文不取!”当年领导找到他时,朴实的他提出的唯一要求是:“请给我一个月的时间,我把账本抄一遍留给自己和家人。”国家博物馆也对他许下承诺,只要他或后代继续记录下去,记多少年国家就收多少年。因此,虽已年至古稀,刘元九的笔却从未停下。
  2018年,刘元九受邀到国家博物馆参观伟大的变革——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在那里,他看到了祖国40年的发展变化,也看到了自己当时记录了34年的生活账本。“那种自豪感真没法表达,自己能到这里参观,能看到祖国的伟大变革,我当时脑海里就浮现八个字:繁荣昌盛,国泰民安。”刘元九一直重复,真是想都想不到,“这一辈子最自豪的事就是账本被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时候,没想到自己的一个小习惯能对国家有价值,这是这些账本最好的归宿。只要还能记,我会一直记下去,争取为国家贡献半个世纪的记录。”
  滴水可见太阳,微小可见变迁。小小账本,记录的不仅仅是刘元久的生活,也是一个农民家庭收支数量和结构的变化,是农村生产资料的投入、物价的涨跌及产业结构调整的缩影,更是国家的乡村振兴政策在一个农民身上的具体体现。一笔笔账目如同时光的刻度,将41年间的“物转星移”瞬间铺展在人们眼前,成为了解中国“三农”变革的最鲜活样本。
(责任编辑:兰 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