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育人 以“行”铸魂 青岛市城阳区“家校社”三位一体全环境建设赋能劳动教育
时间 : 2023-04-28   来源 : 青岛文明网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青岛市城阳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积极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劳动美”文明实践活动,推进“家校社”三位一体全环境建设,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赋能。
  一、创设优化劳动情境,加强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整合资源,推进劳动育人场所建设。城阳区礼德小学创新性推行“情境式”劳动实践教育,在校内先后建成烘培室、面点室、鲁班工坊、手工制作室、活字印刷室、豆腐坊、综合实践室等多个校内功能室;城阳区第二实验中学充分利用校内实践中心开展传统手工劳动实践活动,整合校内外资源,建造陈列传统农耕器具的“农家小屋”,开辟300平米“和乐”农场和中医药种植百草园,为学生沉浸式体验劳动场景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优化环境,加大人员与设施投入。各学校结合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加强人员与设施配备。引进劳动课优秀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的劳动创造过程;设置灶台、厨具、窑炉、梭子、拉坯机、木板等劳动器具供学生操作使用,为学生锻炼劳动技能、收获劳动成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切实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劳动兴趣。突出特色,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形式。城阳区礼德小学以“班级劳动”“自我服务”“模拟小社会”“三点半课堂”等为抓手,利用好每一个教育契机,引导孩子在自我服务、互相帮助、角色模拟实践中体验劳动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城阳区第二实验中学实现劳动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紧密融合,开展陶艺、剪纸、钩针、渔网编织等传统手工劳动实践活动。借助和乐艺术节、耕耘劳动节等节庆活动进行劳动成果展示,鼓励学生用绚丽的劳动作品装点校园。
  二、培养崇尚劳动家风,巩固家庭育人基础作用。
  家校共育联动,建立鼓励机制。依托家委会联系带动广大家长,制定“劳动自选清单”,引导孩子积极参与、自主申报开放式项目,设置劳动教育特色奖章,结合记录卡和星级评价机制,提升学生的劳动意愿与兴趣,鼓励学生争当劳动“小达人”;实践劳动技能,承担家庭劳动。鼓励设置“我是小管家”家庭模拟角色,让学生将劳动课学到的整理书桌、叠被子、缝扣子、洗袜子等劳动技能回家实践。布置整理书包、叠被子、系鞋带等自我服务任务;设置打鸡蛋、做花样馒头、包包子等家庭劳动任务;开展“赶大集”“家庭食材我来购”等家务实践活动;注重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依托志愿服务,培养优秀公民。依托“青春暖城”志愿服务队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家庭为单位,组织亲子共同参与文明创城、垃圾分类等社会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学生争当社会优秀“小公民”。依托“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城”等品牌志愿服务活动,为家庭参与社会劳动、承担公民责任架设桥梁。助力培养崇尚劳动的家风,营造共建美好家园的社会风气,让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地生根。
  三、延伸劳动教育空间,发挥社会育人支撑作用
  开拓校外场地,延伸劳动教育视野。鼓励各学校因地、因时制宜拓展劳动场所,将劳动教育的空间拓展到校外。城阳区第二实验中学、礼德小学等学校积极创建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走进自然、参与劳动开辟新天地。定期组织学生走进校外学农基地顺应时节参与除草、翻地、种植、收获等不同劳动环节,体验插苗、拾花生、收白菜等农活儿,让学生在真实的劳动情境中体验、实践、亲历实际劳动过程。加强校外合作,汇聚劳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学校与社会协同育人合作,城阳区礼德小学与青岛市科技馆、城阳区人民医院、中国海洋大学、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青岛测控站、城阳区气象局等单位合作,开展“小眼睛大科学”、“我要到太空”、“南极科考”、海洋探秘、F1模型制作等科学探究类和科普体验类活动;进部队参加“我是小海军”活动,让学生直接接触和体验各行各业工作过程,体会职场要求和规范,进行创新创业启蒙教育。打造特色课程,放大劳动教育社会效应。城阳区助推各学校充分挖掘行业企业等可利用资源,积极与本地其他单位建立劳动教育合作关系。结合校内外劳动教育资源与学生发展需要,签订研学体验协议,开设与社会生产相关的研学类特色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新型服务性劳动。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建设社会,塑造自身对社会劳动的积极认识,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
  下一步,城阳区将根据青岛市《关于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劳动美”社会实践,通过“家校社”三位一体全环境建设,全方位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劳动过程,接受锻炼、磨炼意志,提升育人实效。
(责任编辑:兰 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