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时间银行”须扬长避短
时间 : 2021-03-02   来源 : 青岛文明网
  “年轻时志愿从事养老服务存储时间,年老时可提取时间兑换服务。”去年1月14日,昆明市官渡区“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模式在关上街道石虎关社区启动,标志着昆明市首个只存时间不存钱的“时间银行”正式运行。经过一年多的运作,“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已在官渡区落地生根。(3月1日《春城晚报》)
  “养老时间银行”即提倡低龄老人为80岁以上空巢老人或60—79周岁低保家庭中失能半失能的空巢独居老人提供志愿服务,包括日常生活照顾、情感陪伴、日常看望等,以志愿服务时间作为自己日后需要别人服务时间的等价交换,形成低龄扶高龄的波浪式互助养老良性循环。
  据相关预测,“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养老成本也不断提高,相关服务人员严重短缺,这让互助养老成为“刚需”。 而“养老时间银行”既为他人提供无偿志愿服务,又可以满足未来自身养老服务需求,具备有效补足养老缺口,充分发挥道德资产的激励作用,还可以引导、吸引更多人争做好人好事,培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空间,积蓄文明力量,培养志愿者精神,有着良好的初衷和巨大的现实意义。
  站在广博的视角来看,这一养老互助模式广泛应用于欧美等众多发达国家,在我国北京、上海、南京等地也推广运行。但毋庸讳言,一些地方成绩平平甚至未达到预期。时间存储和兑换的周期较长、经手机构多,容易在记录过程中发生错误甚至遗失;数据在异地流转、通兑的困难……简而言之,“时间银行”自身的短板消减了人们参与的积极性。
  “时间银行”全面开花还须扬长避短。第一要完善相关政策。目前我国人口快速流动,不少低龄老人也因各种原因四处奔走,而他们又是“时间银行”的主要参与者。如何制定科学的“存储”“兑现”时间、保证通存通兑、确保“存入”的时间与价值真实、有效并得到监督,即制定行之有效的科学机制,完成养老体系和志愿者服务政策的有效衔接,非常重要。
  而记录是否准确无误是“时间银行”赖以“生存”的关键,以往的人工记录、经手机构多、缺乏公开透明等都使人对其公信力产生怀疑。目前有社区试点应用区块链技术存储公益时间,但试点范围的狭小散乱、区块链技术的成熟性都让“时间银行”的技术支持能力不太乐观,这也是长期以来,世界范围内“时间银行”都无法普及的原因。因此,强化技术升级、提供强大科技支撑也很关键。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难题,养老问题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社会工程,社会提供完善、全面的养老服务才是根本。“时间银行”是补足养老缺口、缓解养老问题的一个途径,但简单复制或过于依赖都不能解决实质难题。
  社会各界要着眼于老年化事业的持续性发展,搭建资源共享、技术过硬的服务平台,逐渐完善时间银行的制度设计,大力倡导志愿服务精神,扩充、规范志愿者队伍,提供多元化、专业性的志愿服务,力争打破现实关隘,实现更大范围内、更长时间段、更容易兑现的养老互助服务,使时间银行在浩大的养老工程中发挥日益重要的积极效能。(斯涵涵)
(责任编辑:兰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