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多用文艺精品烘托文艺新气象
时间 : 2021-03-16   来源 : 青岛文明网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我聆听了总书记的讲话,感触颇深。”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委员依然历历在目。(3月8日《光明日报》)

  文艺界作为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和践行者,必须拿出有担当有作为的文艺精品献给人民,才能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的新时代。也正因如此,在今年“两会”期间,当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委员谈到文艺界的担当与使命时非常激动、颇有感触。的确如此,中华民族经历第一个百年沧桑巨变,正阔步迈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时代。在这具有历史性的重要时期,文艺界如何把准历史机遇,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奉献给人民,为奋进新时代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呢?毋庸置疑,当紧扣时代脉搏,关注百姓生活。

  文艺创作要紧扣时代的脉搏。坚持与时代同步发展,是文艺创作的导向。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改革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奋进新时代需要优秀的文艺作品举旗帜、聚人心。因此,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文艺创作过程中,要放眼世界,关注历史大事件,与时代同频共振,用优秀的文艺作品介绍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讲述中国精彩故事。比如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紧扣中国人民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全景式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的震撼场景。再如电视剧《山海情》《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等作品,紧扣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题,深情描绘壮丽的脱贫攻坚事业,用满腔热情讴歌了脱贫攻坚人物,把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镌刻在文字里。诸如类此,它们都是紧扣时代大主题,高扬时代主旋律,所以才产生强烈震撼。

  文艺作品要多反映百姓生活。文艺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部文艺作品的创作,如果脱离了群众,就是“墙上的芦苇”,就如同“鱼儿离开了水”。而且,文艺作品最终是要面向观众,其质量好不好、优不优秀,观众最有发言权。所以,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文艺创作的过程中,要深入生活、扎根基层,多关注社会热点,多反映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冷暖疾苦。比如,今年牛年春节档电影《你好,李焕英》,自上映以来票房一路飙升到50多亿,创造了票房收入历史第二的记录。探究这些既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文艺作品的成功奥秘,我们不难发现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始终关注社会热点、真实反映了老百姓的现实生活,弘扬了真善美,传递了正能量,所以才温润心灵、令人感动,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共鸣。

  新时代,新气象,必须要有新作为。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多用文艺精品烘托文艺新气象,为奋进新时代鼓劲助威、凝心聚力。(晴空)

(责任编辑:兰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