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鼓起源于唐代,自明代起在北京流传,清初,京城内外太平鼓极为盛行。京西太平鼓在门头沟大地上已经流传了200多年,几经盛衰,至今仍是深受百姓喜爱的民间舞蹈。许多村庄家家户户几乎都会打太平鼓,而且是男女老少齐上阵。2006年,京西太平鼓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薄羊皮、藤子棍,人舞鼓、鼓缠人。古老的京西太平鼓如今焕发了青春,走出了庭院,走上了舞台,还走进了国庆节天安门游行的队伍,走上了奥运会的会场。
鼓鞭敲敲
田间地头的农闲娱乐
太平鼓是一种百姓自娱自乐、集体传承发展的传统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历史渊源。在京西,太平鼓又叫迎年鼓,在每年腊月,人们敲起太平鼓庆祝丰收,迎接新年的到来。
远看太平鼓,很像咱老北京夏天拿的蒲扇。据京西太平鼓代表性传承人高洪伟介绍,清初,太平鼓是百姓自娱自乐的表演,在田间地头,农闲时敲一段,玩一玩,斗一斗,小脚老太太下地干活时都带着芭蕉扇,闲时从树上撅根棍当鼓鞭,敲芭蕉扇。
当初,高洪伟的父亲高殿启就是跟自己的母亲学的太平鼓。后来高洪伟的父亲去带徒弟,高洪伟就在一旁观看,边看边比划,慢慢也就会了。
扇子只是替代品,正式表演还得用鼓。太平鼓有鼓圈、鼓柄,底下有鼓环,还有木槌,过去用的是藤棍,现在用竹棍 来 代替。
太平鼓“咚咚”的声响,是鼓鞭敲击鼓面发出的。现在的太平鼓鼓面都是用羊皮制成,但最早的鼓面是用不起羊皮的。高洪伟说:“我学鼓时,太平鼓的鼓面是用牛皮纸做的,后来又发展成用布糊。20世纪80年代,我们才从大栅栏乐器店买了十个羊皮鼓。”
鼓点咚咚
春节庙会上一炮走红
京西太平鼓是以鼓为道具的舞蹈,耍鼓时,左手持鼓,右手持槌,边打边舞,有多种套路和打法。高洪伟说:“我跟父亲学的时候有13个套路,有大扇鼓、圆鼓、追鼓、跳大扇、四方斗、摇头跪等;鼓点有7种,一个鼓点可以跳很多种舞步。”
太平鼓的表演者成双成对,一面击鼓抖环,一面挪腾跳跃。小伙子跳起来舒展挺拔,鼓点上下翻飞,姑娘舞姿柔韧轻巧,很有俏劲,真是“人舞鼓,鼓缠人”,煞是好看。这鼓从头至尾表演不能停,身子永远都在动。
太平鼓不仅在演奏上有讲究,在鼓的保存以及演出环境上都有严格要求, 一招不慎,就会造成整个鼓报废。所以,在演奏上,高洪伟是有绝招的,如:“鼓绷得越紧打得越响。赶上阴天,羊皮鼓受潮没有声音,上场表演前要用舞台灯烤3分钟 。 晴天时,鼓又可能 一 敲就破,所以上场前要给鼓喷水。”
1985年春节,高洪伟父亲带大家参加龙潭花会大赛,一炮走红,得到特等奖。从那时起,春节期间,鼓队基本就在外演出了。
鼓声阵阵
学校社区里育人不辍
走红后,高洪伟对太平鼓又进行了改进。京西太平鼓最初用的都是白鼓,2005年,为了视觉上更出彩,高洪伟在鼓面画上了红牡丹,鼓的大小也按男女做了区分,最大的鼓有五六斤重。
见识广了,知名度也有了,京西太平鼓终于走出国门。2006年,高洪伟率队参加了悉尼的巡街表演,当地人非常喜欢,每个人都伸出了大拇指。
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后,高洪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去工作,一心一意做太平鼓的传承工作。“现在,我每周在西城教小学生,隔周在平谷的学校,还有社区……我不愁后继无人,我带的学生已经成千上万了。”
京西太平鼓从最初的田间街巷逐步登上了艺术大舞台,从群体性 自 娱自乐成为节日庆典艺术。高洪伟没有满足现状,依然踏踏实实地在传承道路上前行着。高洪伟说 : “京西 太平鼓 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现在每年我们都会到国内外巡演,知名度越来越高。每年 , 门 头沟区在非遗日都会举办太平鼓展演 ,会把丰台、海淀、 石景山 的表演队伍请来 ,大家一起 切磋 ,对我们的传承起到了极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