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造节气|青岛手艺人潜心锔补,让残缺变成一种艺术
时间 : 2022-08-05   来源 : 青岛文明网

  “锔锅锔盆锔大缸,锔个笊篱不漏汤,走了东庄串西庄。 ”锔艺,看起来是一门普通的手工活,但是要将破碎的锅碗瓷器补得滴水不漏,着实不是一件容易事。陈大雷,是历经七代传承的陈氏锔艺的第五代传承人,他自幼生长在代代相传的锔艺家庭,发扬祖上传承锔艺,用传统老行当的匠人匠心,赢得了国内外藏家的尊敬和认可,也在修补残缺、磨练心性过程中,完善着自我的人生。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十五大街的陈大雷锔工坊,从他的口中,记者对锔艺这门艺术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分修复和手造两大类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是一句人人皆知的俗语,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其实它说的就是对 “锔艺”这门技艺的认可。

  “什么是锔艺?”对于记者的询问,陈大雷给出了通俗易懂的解释:“锔艺就是把破碎的物件恢复原貌,恢复使用与观赏的价值。锔艺又称锔活儿,早年间谁家里有个破碎残缺的锅碗瓢盆,都是靠那些挑着扁担走街串巷的锔补匠进行修补。俗话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个年代的修复不是为了好看,就是为了能继续使用。 ”据陈大雷介绍,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描述了三百六十行手艺,其中就有锔匠做活的一幕。 ”这门手艺说起来或许并不复杂,就是把破碎的器皿接好,再用金刚钻钻孔,用锔钉抓牢,补后恢复原样。但是真正制作起来,则需要花费不少时间。

  “锔艺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修复,一种是手造与打制。 ”陈大雷告诉记者,所谓修复,就是把破碎的物件恢复原貌,恢复使用与观赏的价值,这也是锔艺最初的功能。而手造和打制,就是制作各种金银器皿和各种首饰。陈大雷告诉记者,陈氏锔艺主要源自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宫廷手法,通过200多年来的不断发展、钻研与创新,如今已经具有其独特的修缮工艺。“锔匠这活,说白了就是一个万能工,什么活都得给人家做好、修好。 ”

  话音刚落,锔工坊有客人到访。 “我算是这里的老主顾了,之前来找陈师傅帮忙修补了很多器物,这不,家里有个特别喜欢的紫砂壶壶嘴有了缺口,就拿过来了。”这名客人告诉记者。“陈师傅的手艺,放心! ”

  拿起客人送来修补的茶壶,陈大雷来了一段“现场教学”:“这个壶怎么修呢?第一,把掉下来的这个大一点的碎片运用‘内膨胀’法,在断截面上进行复原。再把缺少的部分进行修补,修补好后就要进行修形,再从外面包起来。 ”据陈大雷估计,要把这个茶壶修补好,得需要四五天时间。

  让残缺也变成一种美

  “从专业上来说,锔艺主要用于陶瓷、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石器、老家具等残器的修复工作。有锔、补、镶、嵌、包、烫金工艺,无痕修复等手法,然后再配以柳叶钉、菱形钉、元宝钉、芝麻钉、花钉等修饰。而花钉又分为立体花钉、平面花钉、浮雕花钉、镂空攒刻花钉等。 ”

  采访中,陈大雷向记者介绍了与锔艺相关的工艺与手法。“当然,这是一门需要不断创新的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修修补补了,而是需要去进行二次创作,思考怎么样让残缺也变成一种美,所以除了打锔钉外,有时还要配以錾花镶嵌、贴花等各种工艺。比如有些器物的瓷片缺失了,就得用镶嵌或者加以烫金工艺的方法进行装饰,镶片也有各科造型,如荷叶、蝙蝠及各类花鸟虫草。 ”二次创作,不仅需要娴熟的技艺,还要考验手艺人的眼界和审美。

  说到这里,陈大雷向记者展示了自己在工作室内常用的一个茶杯。记者看到,茶杯本身看起来并无任何破损,杯口一只镶嵌的镀金小青蛙更是十分独特。但是当陈大雷将杯口镶嵌的小青蛙取下时,一道破碎的痕迹立刻显现了出来。“这只小青蛙就是我自己制作镶嵌上的。这是一只南宋建盏,出土时有了破损,之后我就一直在考虑该如何修复,后来想到了这个办法,很多人都以为这只小青蛙是茶杯本身就带的装饰呢。 ”陈大雷笑着说。

  【讲述】

  希望更多人加入守护这门老技艺

  陈大雷告诉记者,从他爷爷的爷爷那辈起,他们陈家人就靠着这门手艺养家糊口。“家里一直就是干这行的,我能学会这门手艺,也是靠着从小耳濡目染来的。”陈大雷告诉记者,自己开始接触锔艺,其实也来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 “小的时候,有一次邻居大姨家里的面盆碎了,就拿到我们家想让我爸给帮忙锔锔,但是刚巧我爸不在家,我又是刚放学,写完作业后,我就拿起盆想研究研究。 ”陈大雷说,“家里的工具都是现成的,以前我爷爷、我爸干活的时候我都在旁边看过,虽然没自己动过手,但多多少少懂一点。我就从抽屉里拿出已经打好的锔钉,回忆我爸干活时候的样子,给做起来了。 ”

  陈大雷说,当初家里人并不希望自己干这行,因为都经历过,所以知道这一行的辛苦。但是成年后的陈大雷兜兜转转还是选择了回家继承这门祖传的手艺,一干就是28年。

  工作室内摆放着很多陈大雷打造的银质器皿。

  在继承父辈手艺的基础上,陈大雷还四处拜师学艺,不断钻研创新。就是靠着这份对锔补的执着和过硬的技术,陈大雷逐渐小有名气。不仅有诸多慕名而来寻求帮助的客人,更是吸引了一批喜爱锔艺的学生前来拜师学艺。 “我现在已经收了59位徒弟,还有6000多名学生。年龄大的有70多岁的,年龄小的有四五岁。 ”在陈大雷看来,既然陈氏锔艺已被列为省级非遗项目,自己就得肩负起身上的责任,把锔艺接着往下传承。“这个手艺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基本已经不多见了,所以现在的孩子们都不了解。但是每当寒暑假,或者我们做公益活动的时候,很多家长就会带着孩子来参观或者学习,有些孩子就很感兴趣,开始跟着学了。 ”陈大雷说。

  “我一直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把这门古老的传统技艺发展与传承下去。 ”陈大雷告诉记者,在很多人看来,这些物件碎了之后就无法修复,就不值钱了。但是如果能通过我的手,把它最大程度地进行修补复原,并根据它的特点进行再创作,那肯定是不同的。 “尤其是那些具有特殊含义或纪念意义的物品,把它们修缮一新,赋予它们第二次生命,让它们变得更加璀璨、漂亮,我也会发自内心感到有一种成就感。 ”未来,陈大雷将继续在老手艺传承和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让这门看似早已远离大家日常生活的传统手艺,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回归。 “希望更多人可以加入我们这个团队,一起守护这门古老的技艺,不要让锔艺在我们这里断代。 ”陈大雷说。

(责任编辑:兰 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