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沧区坚持以志愿服务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基本形式,以志愿者作为开展文明实践工作的主要力量,全区建立了三级志愿服务体系,成立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统筹各街道、部门资源,下设支志愿服务分队,各分队均成立若干支志愿服务小队,形成由区统一管理,分级调配的志愿服务运行机制。目前全区现有志愿服务总队1支,分队40支,各类小队200多支。2019年全年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000余场,累计参与人次达5万人次。
建立机制、打造品牌、创新模式
李沧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有序开展
加大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建设力度。在已经建成的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1个街道实践所、63处基层实践站的基础上,结合小区群众需求,利用闲置的小、散办公房,打特色多样化文明实践阵地,满足不同需要,服务不同群体的。
深入开展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上半年,全区发动20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5000余名志愿者参加疫情防控,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200余万小时。5月份,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明办公布全省抗击疫情优秀志愿者、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先进典型表彰中,李沧区鲍秀兰爱心工作室负责人鲍秀兰入选全省优秀志愿者,沧口街道“小邻”志愿服务团队入选全省优秀志愿服务组织。6月份青岛市委宣传部、青岛市文明办公示的全市抗击疫情优秀志愿者、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先进典型名单中,全区有13名志愿者和5支队伍入选。
建立志愿服务体制机制,完善志愿服务组织建设。李沧区于2014年成立全区志愿服务联合会。共吸纳600余家区属机关、单位、社区和驻区单位、高校参加李沧志愿服务活动,累计有近5万名志愿者完成网上注册。
2019年,李沧区成立全区志愿服务总队,社区组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小队,目前现有的40支分队中,每支志愿服务队伍月均开展活动3场,服务内容涵盖文明宣传引导、城区环境综合整治、社会文化活动、文明交通劝导、便民利民服务、特殊人群关爱活动等各个方面。
培养特色化志愿服务队伍,打造多个志愿服务品牌,开展多样化志愿服务活动。李沧区借助“秩序李沧”建设,开展文明出行引导、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旅游、文明乘车等一系列的志愿服务活动。各街道、社区也拥有自己的志愿服务品牌。九水街道设立“时间银行”,将志愿者服务时间进行累积,按规定比例兑换使用公共服务设施或资源的时间;沧口街道建立起多个志愿服务品牌,永河社区的义剪小队,每月为环卫工人免费理发;紫荆花为老服务队的书法家们,每逢佳节就会为居民写春联、送福到家。
李村街道定期开展志愿服务大集,为居民提供全面立体的志愿服务。涌现出万雪芳、张云善、邹燕、刘永兴等一批优秀志愿者,及“理到家”志愿服务队、中特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青春小E”志愿服务队、社企多维志愿服务联盟、“和合少山” 志愿服务队、“爱满大崂” 志愿服务队等数个优质志愿服务组织。
实现志愿服务社会化运作,打造志愿服务平台,创新志愿服务管理模式,加强志愿服务培训。李沧区通过引入社会化资源,提升全区志愿服务活力,如开展行走书屋、爱心妈妈朗读课堂、老兵书屋等一系列志愿服务项目;引入信网志愿服务组织,每季度在李村街道、浮山路街道等多地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大集,为居民提供理发、义诊、小家电维修、法律咨询、心理咨询等多种服务项目。
2019年12月份,李沧区融媒体中心正式启用,暨“家在李沧”APP上线运行,结合志愿服务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家在李沧”APP中设立了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板块,结合便民服务信息和政务服务功能,实现了志愿服务线上线下融合互动。
“小邻”显大爱、送服务进家门
社区成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
由李沧区沧口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凝聚的“小邻”志愿服务团队在社区战“疫”攻克时艰之际,以小我之身,融共享之爱,尽“小邻”之责,成为“沧口战‘疫’”最得力的助攻团。
“小邻”960人的团队中,200多人逆行一线,投身到街道辖区14个社区106个值守点上,用“小邻”大爱筑起了一道道抗“疫”的坚实堡垒。他们是第一批上岗的志愿者,从大年初一开始,60天的奋不顾身是拼尽的全力,24小时废寝忘食是初心的坚守,11万居民的平安是他们坚守的理由,4平方公里的守护范围是他们忙碌的缩影。他们是居民眼中的亲人,是家人眼中的忙人,他们在社区排查宣传之时,人均每天排查60户,跑出了沧口加速度。从核实信息、消毒、上门告知、垃圾收运到日常联系保障,展示了沧口志愿者在疫情大考中的“精”与“情”。
战“疫”一线严值守,后方平台有韬略。疫情期间,因为各种原因不能走出家门的“小邻”们也并未停歇他们的真诚和热络,他们在线上积极传输疫情防控信息、沟通家长里短,为纾解心头压力施以援手。在线下,他们主动组织楼栋互助、隔离病毒而不隔离爱。
李村街道北山社区有这样一支老干部志愿者队伍,带头人鲍秀兰是李村小学退休教师,社区邻居之间都说:“有难事就找鲍大姐!”
退休党员鲍秀兰原是一名癌症患者,病愈后加入李沧区老年大学老干部志愿者二中队担任队长一职,她始终坚持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坚持为党的事业和志愿服务奉献着自己的一切。2019年8月,在李沧区老干部志愿者服务总队和李村街道办事处的支持下,“鲍秀兰爱心工作室”成立,鲍秀兰带领志愿者们依托街道老干部志愿服务驿站,聚焦为民解难事、办实事,发挥余热、奉献爱心。
“爱心大姨”陪伴岗积极开展“关爱老人送服务”活动,实行“一对一”或“多加一”服务模式,定期到老人家里敲门问候,陪老人聊天交流,开展心理疏导、答疑解惑等精神慰藉活动。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教育,志愿者们到社区老党员家中开展“朗读送学”活动,通过朗读学习文件,让行动不便的老党员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力争将上级精神覆盖到社区每一个人。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搭“舞台”
让志愿服务活动场场精彩
李沧区牢记“讲评帮乐庆”五字真经、做好普及和教育活动,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真正成为服务于百姓的活动阵地。
其中,李沧区科技馆充分利用科技馆科普资源,大力开展科学普及实践活动。每周三至周日,场馆免费开放;双休日,可以现场免费体验场馆的公益课程。节假日时段,科技馆不定期开展亲子喜闻乐见的系列科普竞赛和活动,木艺制作、陶艺手工、机器人编程、无人机的讲解演示、艺术剪纸、布艺拓印、扑克牌结构承重挑战、“社科知识大讲堂”等公益大课相继搬上科技馆舞台。
每年招募中国海洋大学志愿团队40人,分批次负责双休日的志愿服务至今。不断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考评,帮助这批高素质、有爱心的大学生志愿者进一步提高服务宣讲水平,在做好志愿服务的同时,自身也能在志愿服务中更好地成长。
李沧区少年宫先后建立开展了小白鸽艺术团公益社团、社区共建活动、艺术专家讲座等特色活动,并搭建了教育实践服务平台,开展了各类文明实践演出、访学活动。
李沧区图书馆每年开展国学活动达百场以上,参与人数近万余人,以优秀传统文化推广为抓手,以点带面,营造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的社会新风尚,让广大读者切实感受到精神文化生活的充实,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
多平台齐发力
架起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桥梁
李沧区现有线上平台三个,分别是文明李沧微信公众号、文明李沧抖音号、“家在李沧”手机APP。
文明李沧微信公众号自2015年开通,发布主要为内容包括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的活动开展情况,文明实践工作亮点,各类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等,大大提升了文明实践活动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文明李沧抖音号自2020年1月开通,自开通以来配合全区防疫宣传工作已累计发布各类信息150条,总浏览量达100万,点赞量突破1万,其中原创视频60余条,有两个原创视频经人民日报客户端转发。为宣传志愿服务和全区抗疫工作,推出文明实践防疫知识课堂系列动画,获得广泛好评。
“家在李沧”手机APP于2019年12月份开通,是集“媒体+政务+服务”功能版块为一体,媒体版块将实现“一屏在手、网罗全区”;政务版块旨在打造“指尖上的政务服务中心”;服务版块则要通过整合便民服务资源,力求为百姓提供全方位生活信息,更好地集聚用户。在APP中设立了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板块,结合便民服务信息和政务服务功能,实现了志愿服务线上线下融合互动。方便对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培训课程等内容进行手机移动端的现场直播和事后的点播观看。同时全区各类志愿服务先进典型的评选,部分志愿服务活动的报名也可通过手机端完成,实现信息发布、公开征集、投票评选等全流程服务。
下一步,李沧区还将把“家在李沧”APP作为开展文明实践工作的主要线上平台,继续探索完善志愿服务点单模式,实现文明实践“精准化服务”。
未来,李沧区将继续做好志愿服务工作,推出更多基层志愿服务活动,利用手机APP和微信公众号征集群众志愿服务需求,实现各志愿服务队伍线上领单、线下服务、线上评价、线上积分的运行模式,实现志愿服务线上线下互动和精准化,更好的为群众提供志愿服务活动。(文明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