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市南区:推动文明实践活动特色化 志愿服务常态化
时间 : 2020-07-17   来源 : 青岛文明网

  他们是退休医务工作者、是转业干部、是退伍老兵,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青岛市市南区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青岛市市南区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阵地载体作用,搭建志愿服务信息管理、资源共享、经验交流、创新服务的新平台,织就志愿服务“互联网”,让志愿服务真正成为群众性道德实践活动,推动志愿服务实现“新发展”。无论是抗击疫情、脱贫攻坚,还是生态环保、邻里守望,在群众需要的地方就一定会有市南区志愿者的身影。

青岛市市南区“先锋湛山”志愿者向小朋友宣传垃圾分类知识

  【志愿者风采】

  不怕麻烦的“白衣天使”

  65岁的张婷是一名退休医务工作者,也是市南区第五届道德模范。直面新冠肺炎疫情,她参与了疫情防控医学志愿服务,在疫情防控期间,累计上岗106小时。

  今年1月29日,市南区发出招募医学志愿者的通知,第二天就收到了张婷的报名信息。尽管有卧病在床的家人需要照顾,但心底的那份使命担当,让她觉得投身一线义不容辞。在报名当日简短的培训后,她作为第一批医学服务志愿者奔赴青岛火车站展开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从1月30日上岗坚守至今。

  “我看4日、6日没有人值守,如果需要我可以再来!”在志愿服务岗位上,除了按照排班上岗外,张婷还随时准备当“替补”。她一直关注着志愿者交流群里的消息,看到哪天有人有事情出现空岗或者哪天岗位人手不足,她都会第一时间报名并要求上岗。志愿服务期间,她从来不会因为自己年龄大而比别人少上岗,反而随着一些志愿者因复工、复学退出岗位,她的排班慢慢变成了每天上岗、全天在岗。“等一下,等一下,麻烦您重新过一遍……”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不断规范,火车站出站口的手持式测温仪换成了红外测温仪,每当有乘客发烧或携带高温物品都会响起警报声。这时候张婷会立马冲上前拦下乘客,询问乘客是否随身携带高温物品。当乘客从背包里取出装有热水的保温杯顺利通过测温区后,她才如释重负。上岗期间,她不愿给别人添一丁点麻烦,从不在火车站就餐,而是每天中午徒步回家吃饭,吃完再回去上岗。张婷就是这样一位永远不给别人添麻烦、但永远不怕别人麻烦自己的“白衣天使”。

  用我所学筑起“安全堡垒”

  这是一支了不起的志愿服务团队,抗疫期间累计开展志愿服务的时长达3000小时。“市南区红十字会医学志愿服务队”是市南区为统筹志愿服务力量、协助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由区红十字会、区文明办面向社会公开招募的第一支参与疫情防控的志愿服务队伍。招募信息发布后,有117名医学服务志愿者应召而来,分批次陆续培训上岗,在青岛火车站、区疾控中心、各街道社区等疫情防控一线阵地,协助开展疫情防护教育、体温测量、心理咨询、专业消杀等工作。

  “不急,我把12:22车次测完再过去吃饭!”“市南区红十字会医学志愿服务队”的每名队员都有着以“让我来”“再等等”为代表的坚守精神。青岛火车站的医学服务志愿者们坚守在火车站的每一个出入口,测体温、做消杀、做登记……认真守护着每一班抵青列车上的乘客们,坚决不漏检一名乘客,不放行任何疑似病例,筑起了守护入青大门的坚强堡垒。“上岗第三天我就开始住在酒店了。”在作为市南区集中隔离点的晟誉酒店里,医学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李恬苑平静地说道。有三名医学服务志愿者按照岗位需求,被分配到集中隔离点的酒店协助防控工作。面对近距离接触隔离人员的风险,志愿者们不仅没有一个人退出,反而为了方便工作住进了隔离酒店。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素养与酒店工作人员共同筑起集中隔离点和市南区居民之间的“隔离屏障”。此外,市南区云南路街道医学服务志愿者到岗后还充分发挥心理咨询专业优势,做起了疫情疏导心理咨询。

  免费按摩一干就是六年

  “我一生遇到过许多好人。”38岁的邱杰患有先天性白内障和重度近视,从青岛十二中毕业后,视力又突然急剧下降,只能看清东西的大体轮廓,这给他的学习生活平添了许多困难。邱杰没有因此气馁,而是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学习,掌握了可供谋生的按摩技术。有了自己的事业,家庭生活也稳定了,他就琢磨如何用自己的所长回报社会。2013年3月5日,邱杰的按摩工作室在社区挂牌成立。此后每周二上午9时到11时30分,他都在工作室免费为居民提供按摩服务。

  起初,邱杰租住在李村,只要没有特殊情况他会坐两个小时的公交车,赶到台西五路社区服务中心来为居民按摩。“在这里按摩以简单的治疗和放松保健为主,开始我自己搬了一张按摩床,后来按摩的人多了,社区就给增配了新的按摩床以及专业治疗仪,以便更好地为居民服务。”邱杰一再说,“我在按摩室能够顺利工作下去,与社区对我的大力帮助和支持分不开。”台西五路社区有一名年过六旬的居民,因痴迷于拉小提琴,有段时间右肘关节老是疼痛难耐,以至于不敢再动弓弦。他来到按摩室求助,邱杰针对性地制定了按摩计划,在半个月内对患者的肘关节做了六次精心按摩,使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极大的缓解。邱杰还坚持为一名患有慢性膝关节炎的老人按摩了四个月,让老人的病情得到了明显的缓解,能够保证正常生活。如今,邱杰按摩工作室已经拥有了一批“粉丝”。

  六年以来,无论工作多忙,天气有什么变化,邱杰都雷打不动地坚持每周二上午为周边居民提供免费按摩。邱杰说:“能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回报社会,我觉得很满足。 ”

市南区中山路街道“居民自治安全放心楼院”

  【市南在行动】

  整合力量筑牢志愿者“根基”

  市南区不断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在总结重大活动保障经验的基础上,该区结合外地志愿服务先进经验和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需求,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市南区志愿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市南区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注册管理制度》《市南区志愿服务培训管理制度》《市南区志愿服务激励保障制度》《市南区志愿服务项目管理制度》《市南区志愿服务应急响应管理制度》5项配套管理制度。为进一步统筹志愿力量,市南区组建了第一批包含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地铁和公交巴士等行业志愿者、法律志愿者、文艺志愿者等专业志愿者在内的区级特色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12支,着手成立市南区志愿服务联合会;同时,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也积极整合辖区志愿服务资源,初步组建起街道志愿服务分会,组建了200余支常态化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初步搭建起区、街道(部门)、社区三级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全区志愿服务资源和力量进一步整合,志愿服务成为推动城区发展的重要力量。

市南区秀湛路志愿者杨德仁带老人去看病

  深度融合编织志愿“信息网”

  市南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与融媒体中心建设深度融合,打造了“两个中心”线下阵地的同时,上线了“时尚市南”客户端。在客户端开设“文明实践”专栏,将志愿服务点单、送单、动态信息、活动发布等功能纳入专栏,搭建起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信息平台。通过线上信息平台,逐渐规范市南区志愿者注册,在不断的试用和完善中,健全志愿服务线上活动发布机制。推广“点单”“送单”业务,发布文明实践动态信息和志愿服务活动信息。据悉,自2020年以来“文明实践”专栏已发布信息1050余条,疫情期间发布志愿者招募信息20余次,招募医学服务志愿者、大型商超志愿者、心理咨询和社区防控志愿者等近万人参与疫情防控工作。

  打造实践阵地筑起“连心桥”

  依托市南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阵地,市南区整合资源、汇聚力量,为志愿服务提供日常管理、开展活动、项目孵化、资源扶持的平台。依托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举行“情暖市南志愿湾城——市南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推介会”“志愿服务故事分享交流会”等活动,搭建起志愿服务共享资源、交流信息、提升服务的综合平台;疫情期间,依托“两个中心”录制“法佑幸福”“健康讲堂”等课程,进行先进典型采访,再通过“时尚市南”客户端发布,实现了文明实践活动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实践活动开展与融媒体宣传同步的深度融合。市南区搭建起了沟通居民需求、发挥志愿服务专长和凝聚社会公益力量的 “连心桥”,汇聚起志愿服务的强大力量。(青岛晚报 记者 于波)

(责任编辑:孙 瑶瑶)